
鄉村振興,就業先行。譚家洲村地處石首市高陵鎮西南端,距高陵鎮區3公里,版圖面積 4.3平方公里。全村總人口475戶1866人,村民小組10個,耕地面積4016.74畝,黨員43人。村集體經濟基礎差、產業底子薄。為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幫助脫貧群眾增收致富,村“兩委”大力探索幫扶車間,建立幫扶利益鏈接機制。在鎮委鎮政府的幫助下籌資37萬余元,在移民區修建占地300平方米的就業幫扶車間,充分發揮小車間的連接聯帶作用,從依靠輸血向自生造血轉變,從無業失業向上崗就業延伸,將貧困人口轉移就業的“先天劣勢”轉化為人力資源的“后發優勢”,成績顯著,效果明顯。
立足民意,為幫扶車間“培土”。譚家洲村原就業幫扶車間位于老村部,不僅狹小擁擠而且還存在一些安全隱患,導致就業幫扶車間面臨解散風險。為了讓扶貧車間更好發揮富民作用,村“兩委”召集群眾多次商量新址問題,最終通過舉手表決,一致決定在11組移民區新建就業幫扶車間。
匯聚民力,為幫扶車間“播種”。村黨支部迅速向上級匯報新建方案,得到了鎮黨委的大力贊賞和支持。本村底子薄,不富裕,如果完全依靠外包的話將是一筆不小的費用。村兩委充分考慮黨日活動是黨員集聚的日子,于是在黨日活動中將扶貧車間建設情況進行了通報?!胺鲐氒囬g是一個好事,既然是好事,就不能讓村里作難,大家要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一起動手把車間建起來!”村原黨支部書記說。在村黨支部堅強領導下,在多數黨員的倡導下,群眾自覺參與車間建設、設備維護及日常巡邏等工作。原本需要50天工期的工程,在大家的齊心協力下,30天便建設完工。大大縮減了工期,節約了資金。黨員和群眾凝心聚力,為幫扶工作贏得了時間和空間。
順應民心,為幫扶車間“育苗”。為滿足本地村民就業“門檻低、難度小、時間靈活”的工作需求,我村幫扶車間主動聯系合作企業——湖北美奐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特地為群眾安排了簡單易上手的半成品加工—電子裝配,對除個人身體原因不能勝任工作要求外,企業對我村村民就業一律實行“應招盡招”、“全員上崗”,解決家門口就業問題。同時,為企業減少場地、生活、住宿、人工等生產成本,以及政府對脫貧戶、監測戶和市場主體按照工資的20% 予以獎補的雙重保障下,該村順利創建了“企業+幫扶車間+脫貧戶、監測戶”這一新的利益聯結共同體。通過與企業溝通,幫扶車間采取統一送貨、統一管理、統一收貨的“三統一”運行管理模式,將運行模式由傳統的單打獨斗變為團隊作戰,充分結合企業在管理上的優勢和群眾靈活就業的需求,最大限度方便就業群眾,大大提高生產效益,促進群眾增產增收富口袋。
發揮民智,為幫扶車間“護園”。車間的日常管理同樣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發動群眾共同參與車間管理,做到共建共享共治共管。該村部分老黨員主動請纓,承擔起扶貧車間的日常管理工作。黨員們主動同湖北美奐光電科技有限公司進行業務對接,確定工作時段。每天下班后,認真檢查車間內的電閘是否關掉、門窗是否關好。同時村“兩委”將車間安全生產放在首要位置,定期開展安全檢查,杜絕一切安全生產隱患,確保幫扶車間安全平穩運營。
解決民生,為幫扶車間“結果”。在就業幫扶車間工作的大部分是我村的脫貧戶、監測戶、殘疾人,考慮到其就業困難,村委會積極對接湖北美奐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在就業幫扶車間設立簡單易學的燈飾半成品加工點,通過計件制計算薪酬,平均不到一分鐘就可以完成一件,最高月薪可達3000元左右。目前,譚家洲村幫扶車間就業人員共47人(其中脫貧戶23人),平均年齡55歲,包含脫貧戶、監測戶、低保戶、殘疾人和其他低收入人群。務工人員月均增收1200元左右,真正幫助困難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實現“務工、顧家、掙錢”三不誤。
自幫扶車間運行以來,該村崇尚文明新風尚,風氣明顯好轉,家庭矛盾、鄰里糾紛直線下降,村風愈加和諧文明。同時,市政府正準備出臺對符合就業幫扶車間要求的村集體,按照帶動就業人員工資的10% 予以獎補,預計該村每年將增加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
一樹獨茂,萬木成林。鄉村振興重在產業,村兩委將繼續團結帶領群眾,勤勉盡責,篤行不怠,擼起袖子加油干,力爭將譚家洲村打造成共同締造“五新”村莊。(通訊/徐志華 劉軍 劉和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