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彌市鎮雙馬村地處江漢平原,坐落于荊州區彌市鎮中南部。近年來,雙馬村堅持黨建引領,共同締造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按照“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思路,形成了黨群齊心、共同治理的良好建設氛圍。雙馬村先后被評為全國文明村、全國創建無邪教示范村、第二屆湖北省百佳村民委員會、湖北省新農村建設示范村、湖北省綠色示范鄉村。
決策共謀,凝聚民意
規范村務廣納諫。充分發揮黨支部領導核心和戰斗堡壘作用,認真落實三會一課、四議兩公開等制度,通過座談會形式廣集民意、廣納諫言。吸納選聘德高望重老黨員、老干部擔任村務監督員,規范村級權力運行,激發黨員群眾干事創業積極性,讓黨員群眾真正愿意參與到村級建設中來。
黨員包保集民意。切實發揮黨員聯系服務群眾作用,建立完善黨員包片聯戶工作機制,在村92名黨員人均包保15-20戶,實現黨員聯戶全覆蓋,確保群眾意見能及時被收集、被反映、被處理。
走訪入戶聽民聲。結合黨員干部下基層察民情暖民心解民憂實踐活動,深入農戶家中、市場主體生產一線開展走訪調研20余人次,結合實際情況領辦群眾提出亟待解決問題任務3個。
發展共建,凝聚民力
黨員帶頭促共建。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為無職黨員“設崗定責”,發動黨員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以黨員帶頭干帶動更多群眾認同共同締造、參與共同締造。
發動鄉賢助發展。充分挖掘鄉賢資源,激發鄉賢活力,凝聚鄉賢智慧,廣泛動員鄉賢為村級建設捐資、出力、獻策。
村民合力建家園。發動村民積極參與村級“三個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勞務合作社、資本合作社)建設,村民土地入社率達86%以上。依托村級“三個合作社”,探索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培育了龍蝦、優質水稻、吊瓜、黃桃、蘆筍等一系列特色種植產業。引導村民找問題、查不足,讓村民自發參與拆違治亂行動,拆除違建院墻、太陽棚、違建房、廢舊房、危房等88處,有效美化了村級環境。
建設共管,凝聚民智
堅持完善村規民約。以法律規定、道德俗成為依據,在充分征求村民意見的基礎上,科學制定涵蓋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護、基層社會治理各個方面的《村規民約》,以制度管人、管事、規范自治,實現共同管理,有效維護村容村貌和村級秩序。
建立長效管護機制。呼吁村民按照“掃干凈、碼整齊”的要求落實好門前三包責任。不定期開展村民環境衛生房前屋后衛生環境大檢查、大評比,充分激發群眾建設共管積極性。
志愿行動助力治理。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依托,組建“五老(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志愿者隊伍、巾幗志愿者隊伍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文明鄉風建設等,助力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果常態化、長效化。
效果共評,凝聚民聲
開誠布公問民效。把群眾的獲得感和群眾滿意度放在第一位,以“金豆工程”平臺、村級事務公示欄等為載體,加大對村級項目建設、集體經濟收支、村級重大事項等相關內容的公示公開,讓群眾隨時清楚了解村里發生的大事小事,實現群眾對工作決策、實施、成效等環節的全程參與,變群眾事后監督評價為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監督評價。
文化創作話發展。鼓勵村民結合本地特色表演形式(說鼓子)話身邊人、身邊事,唱發展、說變化,形成了《兩老逛新村》《發財莫靠人情錢》《誤入毒潭》等多個富有主題內涵的文藝作品。
選樹模范造氛圍。定期組織“好媳婦”“好婆婆”“最美庭院”以及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創建等先進典型評選活動,發現并挖掘了以劉振貴等為代表一批典型道德模范,營造出人人評先進、學先進、爭先進、當先進的良好氛圍。
成果共享,凝聚民心
美好人居環境共享。高效整合各類資金近1000萬元,開展示范創建,完成了雙馬新苑、二組和三組居民區、產業園區實施道路黑化、綠化、亮化、庭院美化工程和微景觀打造,村莊環境實現全面提檔升級。
經濟發展成果共享。探索推進“三個合作社”,扶持壯大雙柳樹蝦稻連作專業合作社、兵成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恒源祥果園家庭農場等一系列優質市場主體,培育龍蝦、無公害優質水稻、吊瓜、黃桃、蘆筍等一系列特色種植產業,幫助村民增收282.2萬元/年、村集體增收43.2萬元/年。修繕完成村級文化廣場與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成老年兒童文化活動室、圖書閱覽室等文化場所,配齊了各類文化體育設施,群眾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文明創建成果共享。建立農村廣場舞蹈隊,圍繞移風易俗、家庭和諧、鄉村振興等主題大力開展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文明實踐活動,每年為村民自編自演自導兩場(七一黨的生日、老人重陽節)文藝節目。形成了人人講文明、戶戶爭榮譽的良好氛圍,村民文明意識顯著增強,移風易俗蔚然成風。(通訊員/陳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