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7月30日上午,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在北京中國科技會堂隆重召開。中國食品工業協會三至五屆理事會會長及六屆理事會名譽會長王文哲,第十一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第六屆理事會會長石秀詩,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六屆理事會常務副會長劉治,民政部社會組織管理局副局長廖鴻,國務院國資委行業協會商會黨建局(工作局)局長張濤,民政部社會組織管理局一處調研員朱火紅,中國企業聯合會黨委書記王琪,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學校長陳堅出席會議。來自全國各地食品協會、食品行業相關企業、食品科研機構的400余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中國食協工作獲上級部門高度認可,廖鴻副局長、張濤局長、王琪書記等對協會前期工作表示了高度認可,并對協會下一屆工作提出了指導意見。石秀詩會長在聽完劉治代表中國食協第六屆理事會作的工作報告后表示,報告內容全面具體符合中國食協工作的實際,表示完全贊成。他勉勵中國食協新一屆理事會及其領導班子一定會認真思考與行業同仁同心協力,以創新的思路引領工作,奮力開創中國食品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廖鴻副局長在講話中高度認可中國食協在國資委的領導和國務院有關部門的指導下,在前幾屆理事會和廣大會員的共同努力下,不忘初心,積極作為,緊緊圍繞統籌、規劃、協調、發展宗旨,以服務國家、服務社會、服務企業,還有服務群眾,充分發揮熟悉企業、熟悉行業、熟悉市場的優勢,積極開展行業統計,市場分析,研判經濟發展形勢,編制行業發展規劃,為政府建言獻策,促進食品工業科技進步,推動食品工業強縣和食品產業聚集,推動標準化體系建設,加強行業自律,反映行業訴求。他贊揚中國食協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贏得了會員的信賴、政府的認可和社會的關注,樹立了良好的形象。
張濤局長要求,新一屆理事會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協會在市場化改革中的發展走向,積極做好當前工作,努力實現脫鉤后的更好發展。要積極融入新體制,這就是以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為基本特征,以監管體制、支持體制、合作體制、治理體制、運行管理體制五大制度體系為主要內容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要對新的制度環境和發展要求有深刻認識,能夠主動適應,積極作為。
王琪書記在講話中要求,要認真貫徹落實民政部、國資委關于社會組織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要求,在行業活動中堅持正確的辦會方向,秉承為政府、為行業、為企業服務的“三服務”方針。認真履行職責在推動食品工業持續健康協調發展,保證食品安全等方面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橋梁紐帶作用,形成行業整體優勢。
六屆理事會工作成績突出,自第六屆理事會成立以來,認真貫徹執行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堅持為企業和行業服務,為政府部門和社會服務,為促進食品工業持續健康發展,開展了大量工作。對上,受國家發改委、工信部、衛健委、商務部、水利部、國務院法制辦、市場監管總局和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等部門的委托和要求,在食品行業發展規劃、行業統計分析、循環經濟發展、食品安全、食品標準制定和修訂、對外開放及反壟斷調查等方面,參與研究決策,提供建議和意見。據不完全統計,每年達100多次。對外,中國食協與國家統計局、海關總署等相關部門始終保持緊密的聯系,保障統計數據的準確性和權威性,每年組織召開季度和年度“全國食品工業經濟運行和進出口信息發布會”,為全行業發展和企業經營提供信息,匯編整理了《中國食品工業經濟運行白皮書》,為國家、地方有關部門以及行業骨干企業制訂發展規劃,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資料和決策依據。對行業,除了為會員企業提供信息、培訓、咨詢等服務,調查了解企業在生產經營中的困難和問題,反映企業的正當訴求,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中國食協還積極與地方政府合作,推進區域性食品工業發展。到目前,全國共計培育龍頭食品企業1100多家,建設食品工業強縣(市、區)200多個,共建特色園區(基地)近60個。總體來說,六屆理事會期間,還在注重食品安全,建設和完善企業誠信體系;舉辦展會論壇,開展培訓交流;發揮專委會作用,貼近企業服務;把握宣傳方向,發揮導向作用;加強自身建設,夯實基礎管理等方面做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工作。
新當選的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第七屆理事會常務副會長(法定代表人)沈篪代表新一屆理事會作了當選講話。他表示,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面臨新形勢、新要求、新目標,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結合對行業協會、商會的改革要求,繼續堅定不移的把“三服務”作為中國食協工作的立會之本,毫不動搖圍繞立會之本與時俱進做好協會的傳承和創新發展。一是在政治建設、組織機構建設、工作作風建設、專業能力提升等方面抓緊行動,確保中國食協在政治正確的前提下,依法合規開展各項工作。二是確保協會各項日常工作的連續性,繼續完成既定的年度工作計劃,平穩推進各項工作的開展。同時協會各工作機構,工作團隊要開始抓緊對原有傳統日常工作進行梳理研究,以提升這些存量工作的質量水平補齊短板為目標,為協會今后的創新發展開一個好頭。三是著力研究和開發創新增量工作,要結合脫鉤以后協會內外部環境發生的變化,認真對照“三服務”主體的需求差異,搞好協會服務平臺建設,創新服務內容、服務手段和工作機制,這些創新性的工作,是以協會服務工作供給側結構改革為中心,以滿足需求為總目標,針對需求提供服務產品,逐步創新協會服務的供給結構,用新思路指導新時間,創新工作新增量。實現協會業務的轉型升級,增強會員企業歸屬感,提高協會的凝聚力。
(編輯: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