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記者熊文勝通訊員王任山張亞斌)彈指一揮間,中國共產黨走過了九十八年的光輝歷程,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迎來建國七十周年大慶。
翻身解放的背后,是無數革命先烈前仆后繼、浴血奮戰;繁榮昌盛的背后,是一代代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有這么一位并不起眼的老人,在革命戰爭年代,他緊跟黨走、出生入死;在和平年代,他深藏功名、扎根異鄉。
他就是農行湖北省團風縣支行離休干部卞松明,一位用實際行動堅守初心、踐行使命的老黨員、無名英雄。
緊跟黨走屢立戰功
卞松明是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人,1928年10月生,今年91歲。
他年少時便萌生了共產主義信仰。1947年5月,年僅19歲的卞松明被國民黨抓去當兵,但他一心所向的是中國共產黨。1947年10月,在國民黨當兵半年后,他投奔共產黨,入編林彪指揮的第四野戰軍45軍某師某團二營。
卞松明老人回憶:“通過兩個陣營的對比,發現共產黨與國民黨大不相同,國民黨是逼著戰士上,而共產黨這邊,戰士們主動上。”
卞松明先后擔任班長、排長、副連長等職,經歷了遼沈戰役、平津戰役和抗美援朝戰爭,參加過錦州戰斗、遼西戰斗、天津戰斗、衡寶戰役、三星坪戰斗和三八線守備戰等無數次戰斗。
“四野能打啊!”這是卞松明老人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在攻打錦州時,卞松明是爆破班戰士,面對國民黨堅固的工事,卞松明和戰友們背著炸藥包,在菜地中匍匐迂回前進,成功炸掉了敵人的多個地堡,打開了總攻的突破口。
這一戰很壯烈。卞松明老人說:“我們一個班8個人,戰友犧牲了,馬上有人頂上來,我們互相都叫不出名字。有的戰友被敵人的燃燒彈給燒著了,就在我身邊,很快就燒沒了……”
“仗不是我一個人打的,我只是幸存了下來”,卡松明老人回憶,在攻打天津時,他不僅負責挖工事,還帶頭沖鋒。敵人的飛機總在飛,坦克也很先進,大炮不分晝夜地打,很危險。戰斗結束后,他卸下背后的工兵鍬,才發現鍬不知道什么時候早已被敵人的一梭子子彈給打爛了。
新中國成立后,卞松明沒有貪圖安寧,主動請戰,參加廣西剿匪,并火線入黨,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1952年3月,他再次主動請戰,跟隨部隊,從廣西奔赴朝鮮戰場。
在三八線守備戰中,卞松明任“尖子班”班長,12個人,12條沖鋒槍。卞松明老人回憶:“這12個人,個個像猛虎一樣。”
美軍的飛機和大炮更先進,對解放軍陣地實施全天候不間斷“地毯式”轟炸,很多山頭都被炸成了灰。“犧牲了很多同志,比國內戰爭犧牲的同志還多。”卞松明老人說。
為了避開美軍的正面攻擊,卞松明和其他解放軍戰士白天貓在山洞里,晚上出來戰斗,半年沒見陽光。不能有炊煙,他們半年沒吃糧食,餓了吃餅干、罐頭,渴了喝河水。不能曬衣被,山洞又潮濕,包括他在內,很多戰士長瘡、生病。
“我們都是晚上戰斗。有一次戰斗任務結束,清點人數,‘尖子班’少了三個戰士。第二天晚上,我們去找,沒找到。第三天晚上,還是沒找到……”說到這里,卞松明老人聲音哽咽。
從遼沈戰役,到抗美援朝,卞松明跟隨部隊征戰了大片疆土,先后獲得5枚軍功章,1955年被授予“全國解放獎章”。
扎根基層艱苦奮斗
1964年,國家急需部隊干部支援地方建設,卞松明積極響應組織號召,以副連長身份從部隊轉業。
他本想回到家鄉南通,但上級不同意。他服從組織安排,上級讓他從湖北孝感、黃岡、黃陂三個縣中選一個。當聽說革命老區黃岡縣條件最艱苦、最需要人的時候,他毅然帶著一家人,由延吉來到黃岡。這一來,他鄉變故鄉,故鄉成追憶。
這一干,就是25年!
他先后擔任農行路口營業所主任、團風營業所主任等職。在農行工作期間,他始終保持黨員本色和軍人作風,處處帶頭、忠誠敬業,為基層農行改革與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路口營業所條件十分艱苦,只有一個破舊的辦公樓,沒有宿舍。卞松明主任帶著妻子和兩個孩子租住在附近居民的一間面積很狹小的茅草房內,一住就是10年。
路口下轄四個公社。當時沒有自行車,為了摸清情況,他用腳走遍了四個公社的所有村,與村民打成一片。
當時全國上下都在“學雷鋒”,他便帶頭幫農民插秧、割谷、挑擔。他還經常帶領職工到大隊、到糧管所,幫助農民賣余糧,幫助糧管所收糧、收款。
“營業所那時連我在內共有八個人,現在那七個人都已不在了。”卞松明老人不無傷感地說。
卞松明女兒回憶:“父親經常早出晚歸。當時的借據不像現在,最多的也只有幾塊錢。父親帶著算盤和借據,到村里現場辦公,解決了農民很多困難。”
1974年,卞松明調到團風營業所任主任。團風營業所同樣艱苦,期間卞松明第三個孩子出生,他們一家五口人擠在一個仍然很破舊的房子里。
卞松明繼續走村串戶,相對好一點的是,組織分配了他一輛自行車。他騎著自行車,跑遍了團風的大小村落。
卞松明女兒回憶,有了自行車,父親更加早出晚歸。因過度疲勞,有一次父親在下鄉返回的途中,不慎連人帶車一起翻進了田邊的池塘里。一家人等到天黑,還不見父親回來。
后來一家人不要他騎自行車,但他堅決不聽。
因為在部隊當過班長、排長、副連長,卞松明很注重隊伍管理。據當時還年輕、與卞松明共過事的同志回憶,卞主任經常開支部會、黨員大會,強調紀律,強調作風,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
他們回憶:“那時營業所‘家’的氛圍很濃,卞主任就像個‘家長’,對職工盯得很緊,8小時之外都要管。”
在農行工作二十五年,卞松明負責的兩個營業所沒有發生一起安全責任事故和案件,各項工作在系統內名列前茅,農貸、工商信貸等工作屢受地方黨委、政府表彰。
淡泊名利深藏功名
1989年6月,卞松明從農行團風營業所主任崗位上光榮離休。這一年,團風營業所開始新建綜合樓辦公樓,帶宿舍。
離休后,他很少向人主動說起他的戰斗經歷,很少找單位報藥費,從不向組織提任何要求,不給組織添任何麻煩。
幾乎所有與卞松明接觸過的人都反映,他性格豁達、開朗,為人樂觀,見人一臉的笑,非常和藹可親。
2004年,卞松明老人決定回到江蘇南通老家定居,他主動退掉了單位為他安排的一套90平方米、兩室半一廳的住房。
說是回到老屋,其實老屋早已沒有房子。他買下了他侄兒搭建的一個披屋。他侄兒的房子在田的中間,一層的土磚房,而田岸的周圍,別的村民,都是至少兩層的小洋房。
卞松明沒有向組織報告這一情況。
他和老伴在田的中央、一間狹小的土磚房披屋里,住了五年。
五年后,因老伴去世,卞松明回到黃岡。因單位住房已退,他便一直住在女兒家。
他仍然沒有向組織報告這一情況。
令人感動的是,他的子女也繼承了父親的品質,傳承了家風,從不向人炫耀父親的經歷,不向組織提任何要求。
組織看望他的時候,主動問他生活有沒有什么困難。他說沒什么困難,住在女兒家很舒適,每個月的工資也接近8000元。看望他的領導說,這個工資雖然不低,但對比有的單位離休的老同志,也不算高。他把手一揮,樂呵呵地說:“夠,夠用!”
事實上,老人身體雖然還算硬朗,但因年歲大了,各種毛病都有。“他很早就有高血壓,后來又檢查出冠心病、痛風、腦萎縮。但他不愿意住院,也不愿意吃藥,怕浪費錢,現在每天就吃個降壓藥。”他女兒接著說:“回老家后還中過一次風,是他侄兒送的醫院,他既沒跟我說,也沒跟組織說。”
雖然年紀越來越大了,腿腳也略有不便,但卞松明老人從不拖欠黨費,單位組織的活動也都堅持參加。去年到團風支行參加重陽節座談會,他堅持從一樓爬上六樓,不要人攙扶。
卞松明老人每天都要看《新聞聯播》,關注黨和國家的大事。看到祖國日益強大,老人掩飾不住內心的高興,告誡子女們要珍惜現在,好好工作。
組織最近一次看望他,問他有沒有什么要求。他猶豫了很久,充滿期待地說:“我就一個要求,想回南通老家看一看。”
他女兒在旁邊解釋道:“不是我們不送,父親年歲大了,身體吃不消,來去顛簸,我們怕出狀況。”
卞松明老人怕組織不答應,特地用手比了比,說:“來去最多十天。”
這是卞松明同志離休后向組織提出的唯一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