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5日,宜昌市召開茶葉產業發展大會,省委常委、市委書記黃楚平出席會議并講話,要求進一步統一思想、統一行動,齊抓共管,上下一心,推進茶葉產業轉型升級,做精、做優、做強宜昌茶葉產業,加快建設茶葉強市,為實現“兩個率先、兩個進位”奮斗目標,加快現代化特大城市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省農業廳廳長戴貴洲出席會議并講話。
市委副書記、市長馬旭明主持會議。市領導李亞隆、張建一、宋文豹、廖達鳳、馬學軍出席會議。市委常委、副市長王國斌作《關于推動全市茶產業轉型發展有關情況的通報》。
黃楚平指出,茶既是國粹文化,更是產業支撐;既是開放媒介,更是城市名片;既是綠色資源,更是富民支柱。宜昌是農業部規劃的“鄂西武陵山和宜昌三峽名優綠茶區”、全國重要的茶葉集散地,茶葉種植面積、產量全省領先,綜合效益全省第一,品類齊全,良種率高、標準化進程快,茶珍品世代輩出、茶文化底蘊悠揚、茶韻味綿延流長,既有產茶的自然環境,又有制茶的人文環境。要深刻認識茶產業的經濟地位、文化韻味,認清茶產業的現狀態勢、發展趨勢,站在“五大發展理念”宜昌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宜昌實施的高度,搶抓“大國崛起、和平外交”、國家“一帶一路”、復興茶馬古道和宜昌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生態治理“宜昌試驗”、“宜新歐”、“宜蒙歐”國際物流新通道建設,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互聯網+”行動,加快規模化、機械化、智能化技術全程應用等重要機遇,立足宜昌實際,敢于承認差距、善于查找不足,從高處著眼、從細處著手,政府、企業、茶農攜手同心,開拓奮進,擁抱茶產業轉型發展春天,加快建設茶葉強市。
黃楚平強調,要敢于向高標準進軍、勇于向名茶看齊、善于向文化借力,瞄準“世界知名、中國一流、湖北第一”目標,按照“提升綠茶、振興紅茶、發展黑茶、兼顧白茶黃茶”發展戰略,做精做優茶葉品牌,推進嫘祖文化、屈原文化、土家文化等元素與茶產業融合發展,加強茶葉和旅游觀光、養生文化、現代科技等聯姻,把茶葉這片“神奇的東方樹葉”的價值發揚到極致。要走好轉型之道、振興之道,實現“種植規模化、管理標準化、生產工業化、營銷市場化、產品優質化”。要提升品質,打好綠色牌、生態牌、安全牌、組合牌,大力發展有機茶、鋅硒茶,著力提高產品質效。要用好全國茶葉市場從“名茶”到“民茶”調整機遇,做精精品茶、做優大宗茶、做細小種茶、做好夏秋茶。要堅持龍頭企業和龍頭品牌兩手抓、兩促進,全力打造中國茶葉現代技術集成基地。要創新營銷,堅持線上線下相結合,不斷開拓市場。要加快轉型,推進茶產業鏈與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打造全產業鏈、全供應鏈、全價值鏈,創造新業態、新模式、新品牌。
戴貴洲充分肯定宜昌茶產業發展成效全省領先、發展理念全省領先。他表示,省農業廳將一如既往地支持宜昌茶葉標準園(區)建設、茶葉品牌建設,扶持茶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推進茶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全面提升茶業機械化、茶業信息化和茶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全力助推宜昌打造全國茶葉現代技術集成基地,加快建成茶葉強市。
市委副書記、市長馬旭明在主持會議時說,要各地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好本次會議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下發的《關于促進茶產業發展加快建設茶葉強市的意見》,認真研究部署,細化工作方案,分解工作任務,建立推進工作的臺賬、時間表、路線圖,特別是茶葉主產縣市(區)要把茶產業發展作為書記工程、一把手工程,推動各項工作落地生根,見到實效。
據了解,茶葉是宜昌市六大優勢農業特色產業之一,全市茶葉面積、產量均居全省第二位,茶產業綜合產值全省第一,擁有3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中國茶業百強企業”、4個中國馳名商標,形成了綠茶主導,紅、黑、黃、白多種茶類競相發展的良好局面。2015年,茶葉為茶農人平增收達到3916元,占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是廣大茶農增收致富的重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