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高暉 雷云 圖/高暉
1月18日,一場特殊的親情會見在沙洋范家臺監獄七監區文化室舉行。服刑人員付亮在民警安排下,同闊別27年的父親和哥哥相認。
“27年啊,終于找到了!感謝監獄!感謝桂警官幫我們找到親人!感謝啊!”付亮和父親、哥哥三雙手緊緊握住七監區青年民警桂豪的手。
繼去年8月民警桂豪為沙洋范家臺監獄七監區服刑人員張海找到親人后,這是他第二次為服刑人員成功尋親。
十個月內,他先后為二名服刑人員成功尋親
時間倒回2016年2月,沙洋范家臺監獄七監區服刑人員張海(化名)向民警提交了一份奇特的申請。原來,張海5歲左右被人拐賣,2008年在“寶貝回家網”登記了尋親信息未果,他請求民警幫自己找到家人。
幫服刑人員尋親!別說桂豪,對所有民警來說,都是破天荒頭一次。該如何著手,需要做什么?誰也不知道。
親情是服刑人員改造的最大動力。為了讓張海安心改造,范家臺監獄黨委召開專題獄情分析會,要求七監區盡最大努力幫助張海尋親。
“考慮桂豪一貫工作認真負責,又具備青年民警思路開闊,敢于創新等特點,監區把這個艱巨的任務交給了參加工作不到兩年的桂豪。”七監區監區長馬衛兵說。
沒有可借鑒的經驗,桂豪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在與張海談話中,他詳細了解其被拐的更多細節。下班后,他就在“寶貝回家網”上反復搜索,卻沒有找到相關信息。
桂豪分析,張海的信息因發布時間已久可能被網絡自動刷新。他試著把張海的信息再次錄入,果然引起網站關注,工作人員將跟進張海尋親多年的志愿者——小梅的聯系方式告訴桂豪,尋親任務迎來一線轉機。
2016年4月18日,小梅驚喜地告訴桂豪:“網上被拐兒童楊博與張海可能是同一人!”
隨后,更多的好消息傳來:DNA比對進入程序;5月下旬,DNA比對成功,張海正是陜西省被拐兒童楊博。
8月4日,張海與分別24年的家人在獄中相見。為張海尋親過程中,桂豪發現服刑人員付亮也沒有家人。
付亮情況更為復雜:幼年與家人走失,“三進宮”,34歲(骨骼鑒定年齡)的人生有十多年在監獄度過。因無法確定真實身份而不能呈報減刑,再加上找不到親人,回歸后沒有去處,付亮失去了改造動力。
在監獄和監區領導的支持下,桂豪再次接受任務——為付亮尋親,確認身份。桂豪仔細查閱付亮檔案,卻沒有找到有價值的信息。苦苦思索后,他想到從核查付亮記憶中的故鄉和家庭成員情況入手。他列出了父母、親屬、當地農產品、地形地貌等上百個問題,一一詢問付亮,從中分析出了極有價值的一條信息:付亮可能是重慶市云陽縣某鎮某村人!
桂豪在“寶貝回家網”搜索,發現重慶市云陽縣尋親的帖子只有29個,但是花了整整兩個小時逐個比對后卻均不匹配。
或許,付亮家人并未在網上登記尋親信息。此時,付亮余刑還有2年9個月。時間緊迫,桂豪決心要盡快為付亮核實身份。
桂豪根據付亮的記憶畫出了其家鄉地形地貌圖,又和“寶貝回家網”志愿者“八方客”聯手畫出立體地形圖,終于將付亮尋親信息在“寶貝回家網”成功發布。
在桂豪和網站志愿者的努力下,重慶市云陽縣志愿者加入到付亮尋親工作,大家建立了“付亮尋親”討論組,并成功引起當地縣政府和公安部門關注。
9月13日,討論組傳來令人驚喜的好消息,當地村干部在走訪中發現疑似家庭,并有一條重要細節高度吻合。云陽縣派出所民警與桂豪聯系,希望付亮去當地采集血樣。
因為張海入獄前在外采集過血樣,可供進行DNA比對。而付亮從未采集過血樣,他與疑似家人的DNA比對該如何操作,擺在桂豪面前的又是一個新的難題。
桂豪詳細了解DNA比對程序,和志愿者們一起不斷努力協調,尋親事件得到了湖北省公安廳的高度關注,武漢市公安局同意為付亮做DNA比對,疑似家人的血樣也寄往了武漢。
11月25日,監獄醫務人員為付亮采集的血樣寄往武漢市公安局。
12月21日,DNA比對成功!
12月28日,桂豪收到重慶市云陽縣派出所民警發來的微信,告知范家臺監獄七監區服刑人員付亮(化名)的戶籍關系已辦妥。
為了監獄民警的責任
10個月,為兩名服刑人員找到家人!成功從來只屬于執著努力的人。
張海不知道自己原籍何地,面對網上5萬余條海量信息,桂豪不敢錯過任何一條,連續幾個夜晚核查到深夜;和志愿者、各地派出所、公安部門聯系,每月電話費數百,都是他自掏腰包;為服刑人員尋親、申請DNA比對在湖北省監獄系統尚為首例,程序復雜繁瑣,都需要從頭學起。
親子鑒定報告需要在網上DNA比對成功后再做實驗室比對,張海疑似家人在陜西省,但張海入獄前只在四川省和廈門市采集過血樣。無奈之下,桂豪和志愿者反復協調,終于成功委托四川省公安廳完成現場DNA比對,并出具鑒定報告。
而為付亮尋親就更是困難重重:付亮家人沒有在網上發布尋親信息,付亮幼年的記憶是否可靠,付亮沒有在外采集血樣,需要一點一滴學習畫地形地貌圖……
在尋親過程中,桂豪向四川、重慶、陜西、湖北多地志愿者、相關工作人員求助。也有遇到質疑的時候,桂豪說:“我只有把身份證發給對方看,實在不行,就厚著臉皮不停地求。”
在那些艱難的日子里,他一次次用智慧和堅持去面對、去化解,從未想過放棄。他說:“為服刑人員找到家人,讓他們安心改造,是監獄民警的責任。”
為服刑人員點燃新生希望
張海找到親生父母后,目前改造情況十分穩定,他經常寫信向父母匯報改造成績,還向獄內小報投稿,描繪自己對未來的期待。
付亮說:“出獄后我想和哥哥一起做生意,做遵紀守法的人,再不來這里(指監獄)了。”
尋親過程中,桂豪也被“寶貝回家網”志愿者的熱情和付出感染。2016年9月1日,他向網站發出申請,經過審查后,他成為“寶貝回家網”湖北片的一名志愿者。
2016年10月21日,桂豪在微信上注冊“桂豪尋親”公眾號。“希望借此幫助更多服刑人員,為他們點燃新生的希望。”桂豪說。(文中服刑人員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