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本刊記者 熊傳東 通訊員/陳文 宗麗娟 王丹
湖北是民族工作大省,56個民族齊全,共有300多萬少數民族群眾,既有自治州、自治縣,也有30多萬少數民族群眾散居在全省各地。省人大常委會自2012年起,連續舉辦民族團結進步促進活動,為我省少數民族及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民族團結進步營造了良好的法治環境和輿論氛圍。
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岱梨表示,抓好“民族團結進步荊楚行”,要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以“依法推進城市民族工作,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主要內容,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全覆蓋,營造民族團結進步的和諧生態。讓我們周圍多些民族團結的好聲音、好典范、好故事。
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來到城市,如何更好地為他們服務?全省已建成84個城市少數民族服務中心,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可在服務中心獲得就業指導、職業培訓、計生社保、人文關懷等……這些點滴,書寫了“民族團結故事匯”,譜寫了荊楚和諧曲。
湖北土家鄉村音樂劇《黃四姐》圓滿完成在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的演出
“代理爸媽”伴隨新疆孩子成長
武漢市江岸區民宗局長羅麗萍是曾在街道工作過20余年的基層工作者,她已記不清自己有多少個日夜奔走在通往各個社區、學校和機關的道路上了。自2009年調入區民宗局工作,“真情”始終是她不變的工作理念。如今的她,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一個是自己的親生女兒,另一個是來自新疆伊犁的維吾爾族女孩孜白旦。她與新疆女兒的特殊情緣,還要從江岸區漢鐵高中的代理家長活動開始說起。
漢鐵高中自2011年秋季開始承辦內地新疆高中班,目前共有新疆籍學生278人,包括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和塔吉克4個民族,這些學生90%以上來自南疆地區的農牧民家庭。
“孩子們來到內地讀書不容易,離家遠、學習任務重,而且正處于青春期,需要得到更多的關愛。”羅麗萍說。2015年,漢鐵高中開始在學校開展代理家長活動,由區領導與新疆班學生結對子,做孩子們在武漢的爸爸媽媽。羅麗萍聽說這件事后,馬上請求學校新疆部主任李穎為她搭橋牽線找一名“女兒”。“我記得那是去年9月的事情,當李穎帶著孜白旦出現在我面前的時候,我的心瞬間就被融化了!她真是個可愛的小姑娘,兩個大眼睛像葡萄一樣晶瑩剔透。”羅麗萍動情地說道。
從那天起,羅麗萍就成了孜白旦在武漢的媽媽。每逢節假日,羅麗萍總不忘帶著女兒在武漢市游玩一番,并且在家中給她做一頓美味可口的飯菜,幫助她解決一些學習上的困難。我與孜白旦談起她的這位“代理媽媽”,她馬上糾正我的說法:“我的媽媽不是代理媽媽,在我心中她就是我的親媽媽。去年冬天大范圍降溫那天,媽媽竟在晚上迎著寒風來到我的宿舍,給我帶來了冬衣。穿著媽媽給我送來的羽絨服,我感到溫暖無比,不只是身體上的,更是心靈上的。”
與羅麗萍一樣,在武漢市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還有一位“張爸爸”。張啟寶是救助保護中心的副調研員,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為“爸爸”。每次張啟寶去宿舍看望孩子們時,他們都會奔向他的懷中。
說起被救助過的少數民族困難兒童,張啟寶如數家珍:阿不力孜(化名)是一名新疆籍的被拐兒童,年僅13歲的他被拐騙到武漢市被迫行竊。救助站點的工作人員發現他時,他已經好幾天沒有進食,并且身上有多處傷口。將阿不力孜接回救助中心后,工作人員給他準備了清真餐食,包扎傷口清洗身體,還給他安置了單獨的宿舍。
張啟寶說:“阿不力孜剛來救助中心時不愛說話,為消除孩子心中的戒備,我主動與他交流。慢慢的,孩子和我的關系越來越好了。”經過與公安部門的多日協作,救助中心最終確定阿不力孜是新疆阿克蘇市沙雅縣人。“為早日讓孩子和家人團聚,我們直接將孩子護送到了沙雅縣。當看到阿不力孜和父母抱作一團、喜極而泣的時候,我也激動地留下了眼淚。”張啟寶回憶道。
少數民族聯系點情牽千萬家
百步亭社區居住生活著16萬人,其中有少數民族居民700多人,包括回、滿、土家、維吾爾等18個少數民族。居民自治體現在社區設立的“兩長四員”管理體系上:“兩長”即黨小組長、樓棟長,“四員”即衛生員、治安員、文體員、物管員。這些管理者由社區內的7000多名志愿者共同組成,分為580個黨小組。
社區三居委會的黨小組長周潔,是怡康北區的一位回族居民。退休后,她在社區居民爭當志愿者風氣的影響下,加入社區黨組織網絡。“我的家庭有些特殊,之前遇到過很多困難,但是社區領導對我十分關心,幫我解決了很多實際問題。退休后,我十分感念社區曾經對我的幫助,于是決定做一名志愿者,加入到社區的管理工作中來,希望為小區居民做一些好事!”周潔說。
周潔積極組織自己所在的樓棟小組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每逢過年,都要張羅小區里的居民聚在一起包餃子、一同吃年夜飯。而大家都尊重她的飲食習慣,事先準備清真飯菜,鄰里關系十分和諧。
生活在百步亭社區的少數民族群眾,從剛開始的要求“被接納”,轉變到了如今的“自主融入”。
張新華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委派駐到武漢市民宗委的第三任新疆少數民族人員服務管理工作站的干部。她的微信好友圈里,有許多人都是她曾幫助過的新疆少數民族,張新華與他們一直保持著聯系。
2007年以來,武漢市分別與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主要流出地新疆(喀什、和田、阿克蘇)、青海(西寧、海東)、甘肅、四川(甘孜、阿壩)等地建立了溝通機制。2014年,武漢市又設立新疆少數民族人員服務管理工作站,由新疆派出懂維吾爾語的干部掛職武漢市民宗委,協助服務與管理來漢的新疆籍少數民族群眾。先后有維吾爾族干部買買提力•買買提明、牙生•尼亞孜等同志在此掛職。此外,武漢市還先后在少數民族經營戶和社區中間搭建起來漢少數民族聯系點、武漢市法律援助中心市民宗委工作站、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站等服務管理平臺。
如今,武漢市已在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經營門店建立48個聯系點,構成一張覆蓋全市的網絡,及時精準地幫助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解決創業、就業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維吾爾族人居買尼亞孜•肉孜在江岸區京漢大道開辦的阿迪力燒烤店,就是48個聯系點之一。1986年他來到武漢創業,先后開起兩家燒烤店,還陸續承包了武漢市一中、漢鐵高中新疆班清真食堂。“我自己在武漢掙了錢、發了家,也想為其他來漢發展的少數民族群眾多做一些事,讓他們能夠盡快融入到這座城市中。”居買尼亞孜說。凡是找上門來的新疆朋友,居買尼亞孜都會出資出技術幫助他們。幾年來,他先后幫助20多位老鄉開設近10家燒烤店,安置200多位老鄉在店里打工。
武漢市民宗委主任王獻良信心滿滿地說:“實踐證明,做好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工作,任務在城市、效果在邊疆,工作在當下、影響在未來。同時,我們還有一批講感情、敢擔當、有作為的民族工作干部。”
“進得來、留得住、能致富”
孝感市屬多民族散雜居地區,現有少數民族47個,戶籍常住少數民族人口1萬余人,且呈逐年增多的趨勢。
如何讓少數民族兄弟姐妹更好地融入城市?近年來,孝感市先后將加強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納入了黨的群眾路線為民辦100件實事之一和“十三五”市縣鄉村四級聯動為民辦100件實事項目,積極探索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的新途徑和新方法,為少數民族群眾更好地融入城市積極創造條件。
青海籍回民馬全成,7年前來到孝感創業,面臨租賃門面難、開店注冊難、招聘員工難、小孩入學難等多重困難,曾一度想放棄回家。聽說他的困境后,孝感市、區民宗部門和伊斯蘭協會積極主動幫助其找門店、招工人,工商、教育等部門特事特辦、簡化手續幫助其辦理了營業執照,安排子女就近上學,讓馬全成放開手腳創業。
如今,馬全成的拉面館已發展成為在孝感有規模有影響的品牌拉面企業——馬全成清真拉面連鎖店,3家連鎖店年營業額達200多萬,帶動少數民族群眾就業20余人,每年還帶頭組織給清真寺募捐。如今,馬全成已被推選為清真食品行業協會副會長,他的拉面館被命名為“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做到現在的規模,離不開黨和政府的關心。我今后將繼續誠信經營,爭當民族團結的模范,推出更多美食,回報社會對我全家的幫助。”馬全成說。
關注少數民族群眾的生產生活,幫助他們解決涉及切身利益的問題,讓真情溫暖心靈。孝感市先后研究解決了清真食品肉食補貼、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系建設等一系列重難點問題。
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十個少數民族群眾在飲食、喪葬、宗教信仰等方面有特殊的生活習俗,為滿足其“入口”“入土”“入寺”等基本生活需求,孝感市專門開設清真屠宰廠,定點屠宰清真牛、羊,滿足清真肉食供應。考慮到牛羊肉價格較貴的因素,從2012年起為全市原居穆斯林群眾每人每年發放180元肉食補貼政策,每年補貼資金共30余萬元。
為讓外來少數民族流動人員“進得來、留得住、能致富”,孝感市實行“同城化待遇、屬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務”。近幾年來,在涉及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隨遷子女入學、辦理營業證照等難題方面,工商、教育等部門一路綠燈,給予適當傾斜。如孝感高中每年承接30余名西藏學生的教育,竭力為他們提供優質的學習和生活保障,近三年來,孝感市領導率市民宗局、建藏援藏協會等單位在藏歷新年、春節等重大節日期間組織對西藏學生進行看望,送去學習用品等慰問物資7萬余元,讓他們感受到家的溫暖,受到藏族同胞的廣泛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