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湖北網訊(通訊員 朗麗)2016年11月14日上午,由文化部、教育部聯合主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刺繡)培訓班”在武漢紡織大學開班。武漢紡織大學校黨委副書記劉在洲,湖北省文化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處長江清和出席了開班儀式。任氏漢繡第四代傳人、漢繡大師任本榮,荊沙漢繡大師、工藝美術家張先松,紅安繡活省級傳承人劉壽仙等多位湖北刺繡非遺大師出席了開班儀式。
江清和代表省文化廳致詞。他在講話中對武漢紡織大學為這次培訓班所作的籌備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次培訓規格高、起點高、要求高,希望學員們珍惜學習機會,服從學校管理,認真學習、加強交流、共同提高,發揮“大國工匠精神”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很好的保護、傳承下去,不辜負文化部、文化廳等各級政府的期望。
此次培訓班的學員匯集了湖北主要種類刺繡的傳承人,包括武漢漢繡、紅安繡活、荊州刺繡、大冶刺繡、神龍架疊繡、陽新布貼等,共60名學員,是湖北從事傳統刺繡藝人的一次大聚會、大學習。其中有從業多年的代表性傳承人,更有立志刺繡事業的00后新生力量。
已逾80高齡的任本榮在交流中說,對政府對漢繡的高度重視表示很高興、很欣慰,這一次把孫女送到培訓班來學習;他還不顧高齡,興致勃勃地和各地繡友交流了漢繡的特色和從藝心得。近現代漢繡的兩支主脈之一的吳氏漢繡第六代傳人吳瓊也參加了這次培訓班,希望通過這次學習向大師學習,同同行交流,振興吳氏漢繡。
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由文化部聯合教育部,委托高校等相關單位組織研修、研習和培訓,旨在幫助傳承人群提高文化藝術素養、審美能力、創新能力,提高中國傳統工藝的設計、制作及衍生品開發水平,促進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促進傳統工藝振興。
培訓班從11月14日至12月13日,為期一個月。培訓內容分為五個模塊,包括課堂教學、考察觀摩、交流研討、實踐訓練、作品展示。由非遺代表性大師和高校教授共同授課,內容包括非遺保護理論、中國傳統文化、美學原理及美術基礎、原材料知識、相關非遺項目的案例分析和專題鑒賞等。通過學習和交流,傳承人們將創作出結業作品并進行展示匯報。
據介紹,2015年11月,文化部聯合教育部正式在全國范圍實施研培計劃。經過對推薦院校的嚴格遴選和實地考察,優先選擇了專業實力較強、非遺保護工作基礎較好的一批高校作為2016年研培計劃首批參與高校。武漢紡織大學承擔了2016湖北刺繡培訓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