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人機的視線幾乎無所不至:能一次將方圓5公里地面盡收眼底,能穿透樹林和煙霧的遮蔽,也能在夜色中鎖定拍攝對象。在越來越多的領域,體小身輕的無人機像一名三十六項全能的特種兵,替代人力輕松作業。
下周,航空領域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博覽會——珠海航展即將舉行,漢產無人機連續第二年亮相,在全國版圖中占得一席之地,銷售額也逐年增長,其背后不乏政務領域大膽“吃螃蟹”。記者統計后發現,目前無人機已在武漢市及湖北省公安、交通、環保、城管、海事、國土規劃以及農業等7個部門的日常巡查、地震救災、應急救援、警用安防等作業中擔當了重要角色。
一次拍5平方公里視頻
俯瞰即知何處違建
日前,江夏區城管委的無人機編隊閃亮登場。全隊由6架無人機、8名經過培訓的隊員組成,為此該局共投入了30萬元,堪稱大手筆。
試飛了一段時間后,無人機的表現堪稱驚艷:江夏區地域廣大,共有273個行政村,以往靠人力巡查村灣環境、露天焚燒火點,3名隊員一組,一上午要巡完兩個村都很勉強;無人機一次航程拍下5平方公里的視頻資料,一上午巡完4個村,村里的死角、狹窄的田埂等一處也不放過,效率相當于20名執法人員。
城管系統更早的嘗試是在去年8月,從當月起,江岸區后湖街聘請一家航拍公司,每月用無人機從百米高空將轄區52個物業小區全部拍攝一遍,延續至今。街道負責人介紹,將前后拍攝的兩段視頻一對比,就能發現近一個月出現的新增違建。對于高層住宅樓林立的后湖地區來說,十幾名查違隊員就算跑斷腿,也不可能做到毫無遺漏;而無人機只需要俯瞰一圈便能明察秋毫,輕松解決了困擾已久的高樓查違難題。
在夜幕的掩護下偷排廢氣,見到執法人員上門,便拖延時間搶著關停生產設備——面對這樣狡黠的違法企業,該如何取得有說服力的證據?武漢市環境監察支隊在去年的一次執法中也用上了無人機:將它放飛到數十米的上空,用夜視儀神不知鬼不覺拍下生產畫面并反饋到地面站,摸清情況后直撲生產車間。大量的證據面前,污染企業啞口無言。
江夏區無人機設備的供應商、武漢拓普新科無人機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不久,團隊成員是幾名年輕的航模愛好者,業務范圍已經涉及七八家職能部門和媒體。負責人熊清震說,使用無人機航拍是目前最廣泛的應用,幾乎沒有技術門檻,使用者只需掌握基礎性的操作技能就能勝任。此外,裝有夜視儀、紅外等特殊拍攝設備的無人機,不僅能在夜間或密林中鎖定跟蹤對象,也能拍到肉眼看不見的氣體排放,這是傳統人力巡查很難做到的。
架線巡線效率
是人工的三四十倍
不僅目光如炬,無人機還能充當靈巧的機械手,完成高難度的人工作業。
熊清震介紹,他的第一位顧客是本地一名承接電力架線工程的包工頭。這項工程需要在山區作業,有的地段沒有路,要帶機械上山施工,就必須砍樹,還得和山民談賠償,花費高也耗時。熊清震為他提供了一套無人機架線方案:施工人員在地面操控無人機攜帶牽引繩升空,越過樹木飛到電力塔頂指定位置,準確投下牽引繩,再由施工人員將繩收緊系在鐵塔上。整個過程只要2分鐘。而直徑1.5米的架線無人機不僅機身非常輕,還可以像收傘一樣收攏,扛著上山。包工頭驚嘆:“以前幾個小時都不夠,現在竟然這么容易!”
去年底成功掛牌新三板的易瓦特科技股份公司目前占據湖北無人機行業的首席,董事長趙國成告訴記者,電力架線和巡線是目前公司最主要的業務方向之一,使用無人機的效率大概是人工效率的三四十倍。“無人機作業可以精準到什么程度?舉個例子,它可以湊近50米高的電力塔頂,識別塔上幾厘米的銷釘是否有脫落的痕跡。”
易瓦特副總經理張凱介紹,根據省內某地市環保局的提議,他們正在研發一款無人機,未來可以替環境監測人員完成艱險條件下的自動采樣。這款無人機上裝有一個泵,飛抵排污口上空時,機身上的滑輪自動將一根吸管吊到下方3至5米的點位,將水體或氣體吸上來,再裝進機身的容器里帶回來;甚至可以在無人機上裝載分析儀器,采完樣后當場分析。今后,在臭味撲鼻的污水口,或是彌漫毒氣的爆炸現場,應急監測人員不用冒著生命危險靠近,便可獲得第一手監測數據。
一些特別設計的無人機,機身下方裝有儲物盒,在救災時可用于緊急投放救生藥品、防毒面具等。遇到群體事件時,小型無人機還可以“抓”一個無線話筒,飛到人群正上方進行喊話。
鏈接
飛行安全屢遭質疑
業界呼吁多些寬容
對于無人機飛行的安全性,也產生不少質疑。例如它在超過500米的高空或者機場附近飛行,會影響到航空安全;在飛行過程中如果出故障墜落,可能砸到下方的人群;在執行巡航任務時,可能會拍下公民的隱私空間……一些發達國家已經開始對付惹麻煩的無人機,荷蘭警方訓練老鷹去抓無人機,日本警方用漁網捕它,美國甚至出動了FBI。
趙國成認為,每一種高科技產品的問世,都伴隨著問題和風險,無人機也是這樣。但不能抹殺它的積極方面,以及它是一個有前景的新興產業的事實。比起質疑,更應該多給它一些寬容和鼓勵。
多名從業者及專家介紹,近年來國家圍繞管駕駛員、管飛機、管企業、管空域四個方面,陸續出臺了一些規章公告。雖然現在沒有立法,但規章和公告作出了約定,也必須遵守。例如國家民航總局2013年底下發了規定,委托協會代為管理駕駛員,每一次飛行計劃必須向協會申報;今年3月,民航總局批準了“優云”云系統平臺,要求全國的無人機接入系統,申報飛行目的、駕駛員姓名、無人機型號等信息,目前已有數千名企業和個人用戶。針對無人機的執法由公安部門負責,無證駕駛無人機將受到治安管理處罰,包括罰款、警告或拘留。
盡管如此,由于相關的標準和法規不盡完善,加上無人機數量龐大,遵守條規很大程度上靠駕駛員自覺。為了避免影響到生存空間,業界則正在積極“抱團”,例如成立地方性協會、參與起草行業標準等,希望靠行業自律爭取更多的話語權。
無人機
從玩具到政務領域
還有很大市場空間
在眾多無人機從業者的體會中,無人機從一件新鮮的玩具,到十多個行業開始應用,這一轉變集中在最近兩年。
業內人士認為,今后運用智能化的無人機來取代傳統的人工勞動將會成為主流,還有很大的空間。甚至有國外專家預言,未來政務領域的業務將成為無人機打開市場的突破口。但這一切都取決于無人機技術能否進一步完善。
因為受小而輕的體型所限,無人機的“先天不足”最令從業者困擾,例如載重有限;續航時間短,最長也不到一個小時;穩定性不夠,飛行中容易出故障,遇到大風大雨甚至會上演失蹤事件。“未來需要更加智能化。比如智能化飛行、蔽障、控制技術,都有待進一步提升。”以趙國成為代表,研發更完美的技術是當下無人機公司創始人最看重的,每年這個行業的專利申報也像井噴一樣。“它的市場還沒有完全打開,還有很大的空間。”
張凱則認為,除了技術層面的升級,客戶體驗也需要改善。“客戶覺得不好用、不方便,產品就沒有市場。”他說,以前放無人機需要帶一個巨大的箱子,現在手動控遙控器、聲控、手機和平板APP、地面控制系統都可以操作,便捷性上已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