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一定加倍努力,不辜負陳奶奶和盧爺爺的一片苦心!”本月16日,湖北黃岡市蘄春縣青石鎮青石中學貧困生陳佳怡再次接過來自“遠方親人”的助學金。可她失落地發現,武漢陳奶奶的身邊卻少了盧爺爺。
1997年起,陳靜一、盧明夫婦共扶助家鄉貧困生2000名。隨后,陳靜一的表弟駱學葵擴大助學范圍,讓更多師生受到資助。由于薪火傳承,兩位年事已高的老人決定在本月16日安心退出“前臺”。
最后一次助學行之前,本月15日晚,84歲高齡的盧明卻突發腦卒中,住進重癥監護病房。雖然老人倒下前沒有任何交代,但是一家人深知他的希冀,不改行程,含淚“撇下”他前往蘄春,圓其心愿。
2010年8月19日,武漢常青花園,盧明和陳靜一在家中展示十多年來捐資助學花名冊
受助學生淚灑現場
家長從30公里外趕來致謝
本月16日上午,蘄春縣青石中學自強樓多媒體教室內座無虛席。家住武漢常青花園的老黨員陳靜一再次回到19年前捐資助學的起點,為受助學生頒發助學金。在這里,她要為自己和老伴盧明的助學行動畫上句號——今后,其女兒陳翎、女婿陳飛云、表弟駱學葵、湖北省自強教育基金會眾多成員,將把兩位老人的助學之舉發揚光大。
活動現場,數十名師生激動地接過助學金。受助學生的家長自發趕來,只為見一見今年79歲的陳靜一老人。由于人數眾多,一些家長只能通過教室窗口的欄桿向內張望。
初三女生陳佳怡連續3年獲得“自強助學金”。她哭著告訴長江日報記者:“盧爺爺和陳奶奶的激勵,讓我慢慢走出了自卑。”原來,2011年,陳佳怡的父親去世。家中兩個孩子要讀書,兩位老人沒有勞動能力,陳佳怡的媽媽迫不得已離開家鄉討生計。懂事的陳佳怡為讓在外的媽媽安心,每次考試都保持在年級前10名。自強教育基金會成員每次到青石鎮助學,都會溫暖地開導她“不要有負擔”、“未來會更好”。
青石中學工作人員介紹說,自強樓原地本是平地。這些年來,教育事業不斷發展,才使學生們得以在更明亮的教室里學習。這棟新建的樓房也因感恩19年助學善行,以自強教育基金會的名稱命名為“自強樓”。
當日,湖北省自強教育基金會一行人共向蘄春縣6所中學發放了31.2萬元助學金和園丁獎。每到一所學校,都有家長自發前來感謝。大同中學學生占彩妮的家長田保華,甚至凌晨5時就出發,趕30公里路來到學校,只為說一聲“謝謝”。
讓2000名孩子有尊嚴地受助
多次組織異地送教促教育水平提高
“這是爸爸、媽媽19年來的心血。作為子女,我們感到很驕傲。”陳靜一和盧明的女兒陳翎說,“19年間,基金會從非注冊走向了正式注冊,從50元助學標準變成了500元、1000元、2000元,捐助對象從學生擴大到了師生,捐助范圍也擴大到了整個蘄春縣。”
陳靜一老人說,她的父親陳自強生前一直居住在臺灣。上世紀80年代,他偶然回到老家蘄春時,發現當地學校條件十分糟糕。學校無錢安裝教室門窗,冬天冷風直往里吹;教室里的桌椅、板凳都是學生從家中搬來的;有的學生連鞋襪都沒有,一邊聽課一邊抹鼻涕。
“你倆都是教師,該想想怎么幫助教育事業發展。”陳靜一還記得父親臨終前的話。
1997年,陳靜一連同臺灣的七姊妹,一起湊足10萬元,成立了“陳自強教育基金會”。為保持基金會長久運營,陳靜一和盧明用10萬元本金貸款購置了一套房產,以租養學,同時操持起食品廠,補足基金會費用。
每次發放助學金時,陳靜一都是用信封包錢,再將信封夾在筆記本里,俯下身子遞給學生。她不愿意有人在現場拍照,讓她感到“作秀”,讓學生難為情。這些年來,不少被資助過的學生都輾轉打聽到他們的住址,寄來信和照片,可他們從來不回。
“孩子們能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我們覺得不要過多參與其中。”陳靜一說,“我和老伴都希望孩子們能更有尊嚴地受助。”
同時,兩位老人多次將蘄春縣的教師請到武漢學習,將武漢的教師請到蘄春縣異地送教,促進當地教育水平提高。
今年5月,駱學葵收到一個不知名的郵包,其中有一包用黑色塑料袋包裹的茶葉。信中這樣寫道:“我不認識您,但是謝謝您。包裹里是我和媽媽一起采摘炒制的新茶,只是我們的一點心意……”和陳靜一一樣,駱學葵也未回復,他覺得“只是自己應該做的”。
駱學葵說:“我是一名有著28年黨齡的黨員,理應接過表姐這一棒。只要我有能力、有精力,一定會持之以恒。”陳翎和陳飛云也表示,他們今后將輔助駱學葵,讓基金會更好地發展。
本月17日,記者陪同陳靜一一家人來到武漢市普愛醫院重癥監護病房,只聽陳靜一對著意識模糊的老伴盧明說:“你好好養病,我們會幫你了卻心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