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湖北網訊(記者/李華蕾)“第一個字是干,第二個字還是干,第三個字仍然是干……”在通山縣大路鄉新橋馮村,遠遠就能看見紅色橫幅上的這排大字。
新橋馮村靠近通山城區,但貧困發生率高達37.2%,全村共406戶人家,其中就有93戶是貧困戶。去年10月18日,咸寧市駐通山縣大路鄉新橋馮村精準扶貧工作隊進村后,用這種實干的精神,找準癥結,探準出路,使這個昔日的省級貧困村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10月11日下午,新橋馮村香菇產業基地的育種車間,記者看到十幾名工人正在忙碌著。他們都是村里的貧困居民,扶貧工作隊進村后,引進了香菇種植項目。現在,已有27戶貧困居民加入了合作社種植香菇。
香菇產業園規劃面積40畝,已經建成標準化大棚160個,基地種植香菇20萬棒,按照“四包一助”孵化帶動新模式,包培訓、包技術、包產量、包銷售,全力打造鄂南香菇第一村。
工作隊負責人李強海介紹,為了建好基地,他們帶領貧困戶到隨州考察學習,并高薪請回了技術人員駐村指導。標準化菇棚以每個150元/年的價格租賃給貧困戶,自建菇棚的,合作社按每個菇棚200元對其進行補貼。到了產菇期,由合作社統一管理、加工、銷售。
村民徐愛錦告訴記者,以前她賦閑在家。香菇基地建成后,村里幫助她申請了貸款,購買了5000棒菌種,平時在基地打工,一天也有100元的收入,抵扣購買菌種的費用。從10月底到次年4月,香菇可以采收5茬,平均每棒可產干菇250克,市場價15元左右。而菇棒的成本價是每棒6元,政府還可以補貼2元。想到香菇很快就有收成了,徐愛錦的臉上溢滿幸福的笑容。
隨后,記者一行來到湖北富民農業生態園。
為推動該村產業發展,工作隊通過各種渠道引入20多家企業參與新橋馮村的扶貧開發,富民農業生態園就是其中的重要一員。
大巴車沿路行駛,只見一行行苗木依山栽種,綠意盎然。120畝草莓、700多畝油茶,還有桂花、紫薇、石榴、藍莓……生機勃勃,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看著眼前的一切,很難想象,幾個月以前,這里還是荒山野嶺,連路都沒有。李強海說,去年他來的時候,還要帶上鐮刀開路,否則根本沒法往山里走。
富民農業生態園是集水果種植、加工、旅游觀光為一體的產業融合項目,已建成3000畝,計劃總投資1億元,以打造4A級鄉村旅游目的地為目標,建成景觀花卉苗木觀賞區、名優水果采摘生活體驗區、農業科技推廣區、七彩童話主題體驗區、綜合農業服務區五大功能區。
村民將荒地流轉給富民公司,每畝每年可得300元租金,在園區務工每天可得100元。富民公司還與20戶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簽訂協議,以扶貧貸款入股,每年享受凈利潤10-15%的分紅,不僅把貧困戶扶上路,還要將他們送一把,走上奔小康的康莊大道。
12月18日,這里還將舉辦首屆美麗鄉村草莓采摘節,吸引各地游客前來觀光體驗。
新橋馮村著力構建鄉村旅游新格局,按照“一道(農民馬拉松跑道)、兩園(通山文化驛站、通山風情園)、五區(松林木屋群落、生態民宿區、民宿生活體驗區、科教區、采摘區)、一中心(鄉村創客中心)”規劃建設,正逐漸成為當地扶貧開發的新典型。
談及一年來的駐村工作,李強海頗多感慨。他最欣慰的是,隨著新橋馮村的大踏步發展,村民們變得自信,并且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