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切都來得太快了。”
7月19日15時49分,湖北宜都市鱘魚養殖戶張道炎收到一條短信,是市水產局發來的:目前,隔河巖、高壩洲兩壩正在泄洪,接防汛辦通知,高壩洲泄洪量增加到4300(立方米每秒),請廣大漁民做好安全防范,確保人身和財產安全。”
25分鐘后,他就收到了第二條短信:緊急通知,隔河巖泄洪量將達到8800(立方米每秒),請網箱上人員迅速撤離,確保人身安全。
張道炎回憶,因為自家網箱比較牢固,直到下午6點多后才被沖走。
9月20日,農業部長江辦(農業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相關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因清江(長江支流)梯級水電站泄洪,湖北省長陽、宜都地區養殖網箱中近萬噸外來鱘魚、雜交鱘魚逃逸,這些鱘魚目前已經擴散到長江中下游干流中,“可能對長江水生生物和生態造成災難性的影響。”
包括張道炎等多位養殖戶稱,洪水來的太快了。他們認為,如果能提早幾個小時通知這么大的泄洪量,也能盡可能做些準備。
宜都天江漁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古平光就告訴澎湃新聞,對于8800立方米每秒的泄洪量,起碼也要提前幾小時預警,“可以將網箱拉到岸邊,都能保住”。
多名養殖戶還表示,政府提供的救助太少,而債務來得太突然,無法承受。
9月21日,宜昌市防汛抗旱指揮辦公室一名操姓科長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省里的泄洪調度通知下發后,市防辦第一時間便通知了當地政府有關部門,“預警發出的時間應該是沒問題的”。操姓科長稱,記錄顯示,7月19日隔河巖最高泄洪量曾達6600立方米/秒。
值得注意的是,養殖戶提供的一份湖北省防指辦公室文件顯示,7月19日,清江流域洪水的預見期“只有3小時左右”,且7月19日隔河巖水庫斷面洪峰流量達到18700立方米每秒,超過1969年以來該地最大洪峰。
養殖戶:根本沒時間搶救
此次受災地區之一為高壩洲庫區,處于清江下游流域,距離長江口約20公里,夾在清江流域梯級水電站里的隔河巖水電站、高壩洲水電站之間。據三峽晚報報道,截至2016年3月,清江流域共有養殖網箱4.5萬多口,而高壩洲庫區就有3萬余口,占總數的三分之二。
據裴春、薛華等多名養殖戶介紹,7月19日13時30分左右,他們便發現泄洪量比較大,陸續開始檢查自家的網箱。
養殖戶張道炎也表示,自己曾在當天13時左右接到朋友電話提醒,說當天的水量和往常比不太一樣。
宜都市水產局發給養殖戶的預警提示短信。多名宜都地區養殖戶向澎湃新聞提供的手機短信記錄顯示,7月19日15時49分,宜都市水產局給養殖戶發來短信通知稱,隔河巖、高壩洲兩壩正在泄洪,泄洪量達4300立方米每秒,提醒漁民注意人身財產安全。
“我正在加固網箱時,收到的這條短信,”據張道炎介紹,一般來說,對于4300立方米每秒的泄洪量,如果有養殖戶疏忽,網箱沒有固定好,可能會被沖走。
然而,短短25分鐘后,16時14分,水產局便給養殖戶發來短信。這次的通知是:“緊急通知,隔河巖泄洪量將達到8800立方米每秒,請網箱上人員迅速撤離,確保人身安全。”
裴春、張道炎等養殖戶認為一切來的太快了。他們認為,如果能提早幾個小時通知這么大的泄洪量,也能盡可能做些準備。
宜都天江漁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古平光告訴澎湃新聞,對于8800立方米每秒的泄洪量,起碼也要提前幾小時預警,“可以將網箱拉到岸邊,都能保住”。
不過,澎湃新聞從養殖戶提供的短信記錄上發現,其實在7月15日13時28分,宜都市水產局就已經發布了第一則泄洪消息。該消息稱,15日16時隔河巖水庫開始泄洪,泄洪量為2800立方米每秒。
養鱘魚十幾年的張道炎解釋說:“2800到3000(立方米每秒)的泄洪量是常見的,只要檢查繩索沒問題適當加固就可以。”
多位養殖戶表示,他們并未想到后來的水變那么大。
9月21日,宜昌市防指辦公室操姓科長稱,按照水電站規模等級,隔河巖、高壩洲兩座梯級水電站均由湖北省防辦調度。
據該科長介紹,記錄顯示,7月19日隔河巖最高泄洪量曾達6600立方米/秒。
該科長認為,如此的泄洪量,對于高壩洲庫區的鱘魚養殖區,“應該會對其產生影響”。
此外,養殖戶提供的一份發出時間為8月2日、蓋有湖北省防指辦公室公章的文件顯示,7月19日,清江流域洪水的預見期“只有3小時左右”,且7月19日隔河巖水庫斷面洪峰流量達到18700立方米每秒,超過1969年以來該地最大洪峰。
截至發稿,關于水電站具體調度時間及各部門預警通知時間,澎湃新聞尚未得到湖北省和宜昌市防指官方回復。
生活救助養殖戶每戶2000元
據三峽晚報報道,截至2016年3月,清江流域共有網箱4.5萬多口,而高壩洲庫區就有3萬余口,占總數的三分之二。
宜都天江漁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古平光稱,官方也不止一次統計過,僅高壩州庫區宜都地區受災戶的損失就超過6億元。
截至發稿,上述損失具體數目尚未得到官方證實。
養殖戶裴春的手機里,仍保留著7月19日下午他拍攝的清江水面上沖毀的網箱和雜物照片。他用水印相機拍攝的每張照片右下角都標注了拍攝時間。
裴春的妻子黃女士告訴澎湃新聞,自己家主要養殖達氏鱘、中華鱘和雜交鱘,一個水面面積為20平方米、深度為6米的網箱,可以養殖大約2000多斤魚。
裴春稱,這次其受災的277個網箱的50多萬斤母魚,讓他們損失了1000多萬元。
長陽磨市江南漁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德云說,如果從一條20厘米長的小魚苗養起,通常一條母魚成熟并且可以剖肚取子至少需要近十年,可以長到2米長、200多斤,“這還不算意外死亡的”。
據陳德云介紹,養魚的眾多成本中,飼料費是最多的。他購買的魚飼料每斤4.5元,鱘魚在夏冬季需要每天吃掉占體重約0.3%的食物,而春秋季則需要占體重約1%的食物。
據當地多名養殖戶介紹,鱘魚子加工生產的魚子醬質量較高,可國內銷售或出口國外。
高壩洲庫區的養殖戶多于2005年之后起家養鱘魚,其中有“達氏鱘、史氏鱘、大雜鱘、鴨嘴鱘、西伯利亞鱘、俄羅斯鱘等十多種鱘魚”。
而由多名養殖戶提供的一份落款時間為8月1日、宜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的文件顯示,這些高壩洲庫區宜都受災戶僅可一次性獲得每戶2000元的生活救助。若受災戶家庭有在校學生,可按照不同教育程度兩年內獲得每年最高5000元學費補助(5000元僅限大學新生一年級,學前及小學學生每年補助1000元)。
“我現在身上有500多萬的債。”裴春說,他欠了一家飼料廠80萬元,本來準備賣魚后還上的,“從來沒有想過可能還要吃官司”。
高壩洲庫區網箱內的鱘魚,養殖戶稱有大約兩千斤,為洪水后幸存以及重新購買的俄羅斯鱘
據《三峽晚報》報道,宜昌市政府曾于2016年3月宣布,從4月6日起全面取締清江高壩洲庫區的所有網箱設施,禁止網箱養殖,并依據對網箱養殖的情況調查進行經濟補助。
彼時,宜昌市政協委托武漢大學曾完成的《清江流域長陽、宜都段水環境綜合調研報告》顯示,網箱養殖令高壩洲庫區水體面臨氮、磷面源污染,而高壩洲庫區是周邊近20萬人的飲用水源地。
事實上,《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條例》第二十二條已規定,“禁止在江河、湖泊、水庫、運河圍欄圍網養殖、投肥(糞)養殖。”而該條例在2014年7月1日開始實施。
養殖戶陳金木稱,2016年初,政府便開始對鱘魚養殖戶的規模、生產用具設備等進行登記,并航拍了各養殖戶的網箱數量及面積。
多名養殖戶告訴澎湃新聞,其實在2014年便有網箱可能被拆除的說法。
“這下不用拆除,直接沖走了。”張道炎說,沒沖走之前他還想著轉行做其他生意,但現在卻被債務壓得喘不過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