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省兒科醫生缺口近2萬人。”昨日,湖北省兒科醫療聯盟的牽頭醫院——武漢市兒童醫院,公布了對省內上百家聯盟醫院的兒科醫療質量摸底巡查結果,發現我省兒科醫療資源現狀不容樂觀,基層兒科醫務人員缺口大。該院宣布,將和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合作,建立我省兒醫人才培養基地,定向培養臨床急需的兒科醫師。
現狀
11人負責4個病區和門診
今年3月,為了提高兒科診療水平,由武漢市兒童醫院牽頭,157家醫院結成湖北省兒科醫學聯盟,包括武漢市53家,省內各地市州99家,周邊省市5家醫院。聯盟成立后,武漢市兒童醫院進行了為期幾個月的兒科醫療質量摸底巡查,結果發現問題嚴重。
“襄陽一家醫院的兒科有4個病區,其中還包括一個新生兒病區,可一共才有11名兒科醫生,這些醫生還要坐門診,該院兒科月門診量大約有3000人次。”武漢市兒童醫院醫務處處長陳占峰說,這至少是30個醫生才能完成的工作量。正常情況下,一個病區40張床需要12名醫生,武漢市兒童醫院目前是8名醫生。
陳占峰介紹,工作辛苦、收入不高、醫院不重視導致兒科醫生流失的情況很普遍。“按照出生率來計算,我省平均每年患兒人數的增長在10%左右,這就意味著兒科醫生和醫院的病床數都應該相應增加,才能滿足需求,但事實上基層兒科醫生的人數不增反減,90%的公立醫院兒科在5年內沒有增加一張病床,僅10%的醫院兒科有所發展。”
困境
兒科醫生多是“半路出家”
武漢市兒童醫院小兒骨科的老專家余希臨從事小兒骨科工作30余年,治療過的患兒超十萬人。
余希臨介紹,兒科與成人無論是疾病譜還是治療方法都有著千差萬別,一名兒科醫生的成長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過去醫學院設有兒科系,醫學生從開始學醫的第一天就進入了這個特殊領域,進入臨床后能迅速適應,而全國醫學院校從1999年停止招生,現在的醫學生學的是成人的疾病,進入臨床后才重頭學兒科,這個學習過程更加艱難。雖然有些醫科大學今年開始復招,但短期內仍難以解決問題。
基層醫院的兒科醫生“半路出家”的情況更為突出,幾乎都是從其他專業轉行過來的。陳占峰說,基層醫院兒科接診的患兒85%都是常見病多發病,15%是特殊疾病。基層醫生對于血液、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等特殊的兒童疾病,判斷能力十分有限,容易貽誤病情。“由于人手少,一些醫院兒科呈現季節性狀態,比如到了秋季,接治的全是腹瀉的患兒,危急重癥、疑難雜癥一般都無法接治。”
解決
校院合作培養兒科醫師
武漢市兒童醫院院長邵劍波介紹,全國兒科醫生缺口20多萬,湖北缺口近2萬。隨著全面二孩政策和分級診療改革的實施,對兒童醫療機構和兒科人才的需求更是激增。我省兒科醫療資源現狀更不容樂觀,基層兒科醫務人員缺口大,基層醫務人員對兒科疑難雜癥處理的指導需求十分旺盛。
繼去年與江漢大學達成協議成立兒科臨床學院之后,昨日武漢市兒童醫院正式掛牌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武漢兒童醫院,武漢市兒童醫院將在兒科醫師培養方面與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合作,充分利用大學和醫學院的資源,建立湖北省兒醫人才培養基地,定向培養臨床急需的兒科醫師。同時,依托湖北省兒科醫療聯盟平臺,提高湖北省內兒科醫生整體醫療技術水平。
據介紹,昨日“全省百名優秀兒科醫生”的培養項目正式啟動,100名來自省內的基層兒科醫生將在武漢市兒童醫院進行為期3個月學習培訓,整體提升基層兒科醫生的診療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