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全市機動車保持年均兩位數增長,道路交通擁堵延時排名卻從2014年全國城市第7位,降到去年的第13位,今年的第19位。市公安交管局局長李順年18日對長江日報記者介紹,借力“互聯網+”,全面鋪開“智慧交管”建設,武漢市已建成智慧出行、智慧服務、智慧管理三大平臺,引導駕駛員“多走網路,少走馬路”,有效疏堵。日前,武漢“智慧交管”模式作為典型示范,被公安部向全國推介。
智慧出行 導航地圖引導避開堵點
交通擁堵,是每個大型城市不能回避的“城市病”。武漢交警曾開出不少“藥方”:增派警力疏導,設置交通標識限行禁行……但市民喊“堵”聲仍不絕于耳。
去年底開始,武漢越來越多的駕駛人養成一個新習慣:出行前打開高德導航,查看沿途是否有堵點。
這款高德導航系統是市交管局與著名互聯網公司合作,建成的全國首個智慧交通誘導系統。駕駛人打開系統,設置目的地,系統則每2分鐘刷新一次沿途實況交通信息,提前告知前方堵點,并給出避堵線路供駕駛人選擇。
市交管部門還引導全市812家注冊停車場進駐該系統,目前有643家上線運行。這些停車場實時傳遞停車位信息,引導駕駛員快捷尋找停車位。
經測算,該系統信息發布準確率高達95%以上。目前用戶已超過300萬人,成為幫助市民暢通出行的好工具。
智慧服務 九成交管業務“網來網去”
家住漢口萬松園小區的李先生駕駛證即將到期,18日上午,他致電“122”詢問換證手續。服務人員告知,不需要跑到交管部門,在手機上下載“易行江城”APP,按照里面的提示即可網上申請換證。李先生按照服務人員的指引,打開“易行江城”后,不到10分鐘就辦完申請換證的各種手續,只等車管部門郵寄證照?!疤奖懔?!”李先生感嘆。
幾年前,車輛年審、交通違法處理繳費、駕考排隊等,被稱為武漢交管“九大難”。每辦一項業務,需受多次跑路、排隊之苦。
能不能讓市民少跑路,甚至不跑路?
今年初,市交管局再次與相關公司合作,開發出“易行江城”APP。該系統涵蓋所有車管業務,除了車輛年審等極少數需要“面審”的業務只能預約、不能辦理外,其他業務辦理全部可以“網來網去”,占到交管業務的九成以上。
該平臺上線短短數月吸引200多萬用戶。擺長龍交罰款景象一去不復返。
智慧管理 輕微事故“不見警”處理
上周,市交管局與企業聯手推出智能后視鏡平臺。該平臺有一鍵報警、一鍵應急求助、隨手拍等功能。安裝這種智能后視鏡,碰上突如其來的惡意“加塞”、違規掉頭、闖紅燈等交通違法行為,點擊“隨手拍”按鈕,平臺會拍攝違法車輛的3張照片,自動上傳至市交管局管理平臺。交管部門審核后將違法行為記錄在案。
受益“互聯網+”技術帶來的便利,市交管部門將其融入到業務管理,不斷提升警務管理效能。
18日上午9時許,后湖大道后湖五路路口,一輛灰色面包車追尾一輛現代轎車,轎車保險杠被撞斷。2位司機下車后簡單地“理論”了幾句,掏出手機拍下事故現場,將車遷移到路旁,將事故現場照片通過微信傳至市交管局“互聯網+事故處理平臺”,交管部門網上為他們定責,保險公司網上給他們賠付。
40多分鐘后,現代轎車車主胡先生即收到保險公司為這次事故賠付的650元。
輕微交通事故“不見警處理、不見面賠付”,極大地縮短了道路事故處置時間,避免了事故車停在路中間候警造堵。
最近,市交管局新上線“數據警規”系統,通過交警執法PDA、執法記錄儀等智能警務執法終端,全面采集民警執法數據,監督執法流程,倒逼行政人員提高處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