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甸區永安中心小學安置點為孩子們設立了“陽光教室”,每天有老師為學生們教授經典誦讀、手工、音樂、舞蹈、書法、美術等課程。
網上流傳的“蔡甸玉賢安置點消泗轉移群眾集體絕食”信息不屬實!昨天下午,@湖北發布、@蔡甸之音相繼發布消息辟謠。記者從蔡甸區公安分局了解到,警方已就此介入調查,將對散布謠言者進行嚴肅查處。
安置點真實的情況是怎樣的呢?連日來,武漢晚報記者對玉賢、永安等安置點進行了探訪,發現蔡甸區用“三好”標準,招待轉移群眾,保證群眾吃好、住好、身體好。許多原本選擇投親靠友的消泗轉移群眾,離開親戚家,慕名住到安置點。
7月13日,記者在玉賢中學、中心小學及幼兒園三個轉移群眾安置點看到,中午餐飲企業送來的盒飯有鴨子燒蘿卜、番茄炒雞蛋、冬瓜燒肉、榨菜炒三絲,主食除了米飯外還有稀飯。
這個菜單是該企業頭天收集了轉移群眾的意見后更換的。該企業負責人介紹,每天的菜單是頭天晚上反饋第二天的菜單,中餐和晚餐不同。
13日下午,武漢晚報記者走近蔡甸區永安中心小學安置點,兩臺液晶電視擺放在一樓大廳,30多名安置點的村民正在看電視。
安置點負責人永安街黨委副書記王沖說:“由于安置點的住宿環境、飲食、娛樂及安保等方面做得很好,吸引了不少投親回流的村民。”
記者到教室看到,每間教室都有七八臺電扇,課桌整齊碼放在一起,“客串”床鋪,上面有的鋪上了棉絮,有的鋪著涼席。
王沖透露,中心小學的安置點給每一位村民都配備了棉被和涼席,村民們可以隨時領取蚊香、風油精等防暑降溫物品。為了體現安置點的人性化服務,60歲以上的老人送往街道的福利院照顧,病患者則送到街道衛生院救治,還為孕婦、嬰幼兒專門設置一間空調房。
李桃志是蔡甸區消泗鄉羅漢村2組的居民。5日晚上,冒雨轉移時,她選擇去了永安街妹妹家中暫住。妹妹把他們一家5口人,照顧得很好。但看著妹妹忙前忙后,而自己能回家的日子遙遙無期,李桃志心中有些愧疚。她說,打擾妹妹一家人非常不好意思,聽到同村的人講,他們都被政府安置到了永安中心小學,吃住睡都蠻方便,生活物資都很齊全,每晚還可以看電影,她便去安置點詢問,并于7日那天一家搬到了安置點。
李桃志說,政府給他們提供了各種生活物資,連牙膏、牙刷都準備好了。而在這里住的大部分都是從羅漢村轉移過來的,大家彼此都認識,說說笑笑,也不孤單。
50歲的劉紅斌一個人住在安置點。他說,轉移的那晚,妻子帶著孫子到漢陽兒子家里去了。因為兒子是租的房子,面積不大,他不想給兒子添麻煩,便帶著自己的叔叔在妹妹家暫住。妹妹、妹夫要上班,回家又要照顧他們,他住了兩天便來到安置點,工作人員迅速幫他們安排了住處,所有的生活用品一應俱全。11日上午,兒子擔心他在安置點住不好,趕來看他,看到劉紅斌目前的生活,放心地回去上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