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國家發改委委托相關機構對“武漢國家級航天產業基地實施方案”進行評估。中國航天基金會原副理事長花祿森、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劉汝林、原總參通信部副部長楊千里、中科院院士龔健雅、清華大學地球空間信息研究所所長過靜珺等十余位專家、院士紛紛支招,對武漢發展商業航天事業寄予厚望。
據了解,當前航天技術商業化趨勢越來越明顯。2014年全球航天產業經濟總量約3300億美元,76%為商業航天產出。我國的航天產業主要以國家投資為主,缺乏民資參與,商業航天產業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
根據方案,武漢國家級航天產業基地由核心區、支撐區和輻射區組成。核心區選址在陽邏經濟開發區古龍園區,總規劃面積30-40平方公里;支撐區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武漢院區、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國家地球空間信息產業化基地、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通用航空及衛星產業園等;輻射區包括孝感、遠安、襄陽及整個武漢城市圈的航天產業園區(集聚區)。
專家們認為,武漢擁有得天獨厚的科研資源條件,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四研究院是我國固體運載器的核心研制力量,武漢導航和定位、地理空間信息技術兩大領域在國內外處于先進水平,并列入“北斗產業化試點城市”;武漢初步形成了航天產業集聚區,2015年實現產值約100億元。根據規劃,武漢航天產業基地到2020年的產值將達到300億元,2025年達到700億元,2030年達到1200億元。
該基地優先發展的主導產業是航天運載火箭及發射服務、衛星平臺及載荷、空間信息應用服務等,將以快舟運載火箭為基礎,面向微小衛星提供廉價快速、響應靈活的商業航天發展服務,到2020年形成年產50發運載火箭的生產能力,以及年產40顆100公斤以上、100顆100公斤以下商用衛星的制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