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光無限好,農時催人忙。伴隨著氣溫逐漸回暖,水稻育秧也進入了黃金時期,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的田間地頭掀起了春耕生產的熱潮,阡陌縱橫間,農戶忙碌的身影與機械作業的轟鳴聲相互交織,共同繪就了一幅生機盎然的春耕圖。
4月9日,記者來到武漢市天興昌勝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育秧基地內,只見一排排嶄新的高標準育秧大棚內,一盤盤翠綠的秧苗整齊擺放著,剛剛“喝飽水”的嫩芽露出了尖尖角,綠油油一片,長勢十分喜人。
該合作社于2019年引進了智能育秧生產線,是新洲區首家采用大規模機械化育秧的農業合作社。與傳統方式育秧相比,機械化育秧通過搭建集中育秧大棚、配置自動化設備,極大地提高了育秧效率,具有節約稻種、育秧質量好、育秧效率高等優勢,能克服春季“倒春寒”等異常天氣影響,為早稻、晚稻栽插贏得時間,保障全年糧食穩定增產。
“把秧盤整齊放置在流水線上,育秧機就會自動添加營養土、澆水、播種、覆土,育秧大棚里安裝了噴灌設施,保證育秧所需濕度,不需人工再另外澆水,原來十幾人的工作量,現在幾個人就可以完成。”合作社負責人洪亮介紹,現有的大棚可滿足近3000畝稻田的插秧需求,除供合作社自身使用外,還可對其他農戶提供育秧訂單服務。秧苗移栽后,育秧大棚還可用來培育蔬菜苗、水果苗等,實現多元化利用,提升設備使用率。
“聽朋友介紹新洲這邊的育秧基地育秧的質量很好,今天特意過來看看,準備達成合作,等四月中旬把他們的秧苗運回去插秧。”來自麻城白果鎮的種植大戶陳民安告訴記者,這種智能化、流水線育秧方式,培育出來的秧苗密度適中,更適合進行機械化插秧。
近年來,武漢市天興昌勝種植專業合作社先后流轉土地4000余畝,規模化種植水稻,配備有拖拉機、插秧機、收割機、打捆機、植保無人機等設備72臺套,實現了全流程機械化作業,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在新型農業機械的助力下,稻田畝產量可達到1500斤,畝產值可達到1800元。
除此之外,合作社還為新洲地區的20余家種植大戶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服務范圍涵蓋了徐古、潘塘、舊街、倉埠、邾城等街道的近6000畝稻田,通過機耕、機播、機插、機防、機收,在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益的同時,也讓農業生產更加精細化。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好的秧苗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因素,而機械化作業無疑給糧食穩面增產再添一道“保險”。近年來,新洲區積極引導和支持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新建水稻集中育秧設施、推廣機械插秧技術,以數字農技、智慧農機助力水稻生產提質增效,助推全區農業現代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