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歲值孟秋,在湖北鄖西,街頭巷尾早早裝點上各類七夕元素飾品。相傳七夕是牛郎織女一年一會的日子,逐漸演變成“中國的情人節”。
鄖西有著“中國天河七夕文化之鄉”的稱號。2014年,“鄖西七夕”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在當地,口頭、書面、行為上都保留著深厚的七夕文化遺存。
圖為8月21日,鄖西七夕廣場上游玩的市民游客。張倩龍 攝
“全家喲老少喲樂呵呵喲喂,咿呀呀子喲喂。山也樂來呀水也樂,天下情人相約會天河。”在鄖西三弦中,有著詠唱牛郎織女故事的曲段。而宋代、元代、明清時代的民間歌本,包括《幽事移文》等幾十冊,均有牛郎織女民歌和七夕傳說的記載。
年年七夕,鄖西都會舉辦“放河燈”活動,相傳是擔心牛郎看不清夜晚的鵲橋,便在河流放燈為其指路。在鄖西上津、關防等地,“做巧食”的習俗流傳至今,姑娘們會在這一天做出造型各異的面點。此外還有著“觀星辰”“葡萄樹下聽夜話”“染指甲”等習俗。
“牛郎織女的傳說也反映了植桑養蠶、男耕女織的農耕文化。”鄖西縣文旅局退休干部熊朝學對當地七夕文化研究頗深。據他介紹,地處漢水、天河流域的鄖西較早進入農耕時代,男耕女織的社會分工,為鄖西牛郎織女傳說的發展提供了土壤。
在鄖西,七夕“穿針引線”的“乞巧”習俗流傳至今。據鄖西縣文化館副館長王婷婷介紹,若要溯其淵源,還與先民們對織女星的崇拜有關。“乞巧”習俗衍生出精美刺繡工藝,“織女繡”便是其中之一。
圖為8月21日,張春梅在刺繡。張倩龍 攝
鄖西濃厚的七夕氛圍離不開對民俗的傳承與保護。鄖西“織女繡”傳承人張春梅研究刺繡工藝已有30年左右,截至目前,隨她學習“織女繡”的學員已有300余人。為跟上當下潮流,張春梅還制作出繡有卡通版牛郎織女形象的小包,深受當下年輕人喜愛。
22日晚,“放河燈”活動將在鄖安橋下舉行。來自當地的女學生們已為放河燈前的祈福舞蹈排練一周有余。談起七夕,剛結束排練的高一學生田杰稱,“七夕在大家看來是情人的節日,在我看來,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感悟。”她說,牛郎織女一年一見,生活中大家一期一會,應當明白時間的珍貴。
圖為8月21日,湖北鄖西的女學生們正在練習“放河燈”前的祈福舞蹈。張倩龍 攝
“三月里來是清明,七月里來度七夕。花開遍山蝶紛紛,天上牛郎配織女。”七夕又至,天河之畔,一位老人喃喃唱起民歌。入夜,少女們將在鄖安橋下翩翩起舞,放走河燈,寄予美好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