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加強溫室氣體觀測網建設,發展“自上而下”科學的碳監測核查評估體系,目前該省已建設“1+2+3”溫室氣體地基觀測科研平臺。
湖北省生態環境廳12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該省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方面進展。
據了解,湖北擁有華中地區唯一的國家級大氣本底站—金沙國家大氣本底站,武漢、宜昌等2個城市高精度濃度監測站和羅田森林、金銀湖湖泊、荊州農田等3個典型生態系統的二氧化碳通量觀測站,此外,神農架國家大氣本底站已開始建設。
湖北省氣象局武漢區域氣候中心總工程師劉敏介紹,2007年以來金沙站觀測數據顯示,湖北省二氧化碳、甲烷濃度呈上升態勢,季節變化均呈夏低冬高變化特征。
此外,通過對湖北近年來主要溫室氣體變化,以及2018年至2021年人為碳排放(碳源)和自然碳交換(碳匯)進行初步反演評估,結果顯示,湖北人為碳排放主要來自長江沿線城市,鄂西、鄂北、鄂東等山區排放量低,神農架碳排放量全省最少;同時,湖北植被覆蓋度呈逐年上升趨勢,陸地生態系統有一定增匯潛力,各地自然碳匯的年際變化與植被覆蓋度的變化趨勢總體上較為一致。
湖北是氣候變化敏感區。在適應氣候變化方面,該省建立了氣候變化綜合觀測網絡,開展綜合自然災害風險普查,氣候變化和極端氣候事件監測預警水平明顯提高。
研究表明,湖北未來氣候呈“暖濕化”趨勢,將導致自然生態和經濟社會系統氣候風險進一步加大。對此,劉敏建議,加強氣候變化監測預警和風險管理,強化綜合防災減災;統籌適應氣候變化與流域綜合治理、生態保護和修復,提高自然生態系統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推進農業、能源、水資源等敏感行業趨利避害,提升經濟社會系統氣候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