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黃石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大冶與祖國同行,與時代同步,經濟社會發展蒸蒸日上。”9月26日上午,大冶市人民政府市長周軍在湖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湖北省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第17場新聞發布會上說道。
據悉,本次發布會以“小塊頭大能量 縣域經濟強勢崛起”為主題,湖北省經濟與信息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呂曉華、潛江市人民政府市長龔定榮、襄陽南漳縣委書記王鵬、大冶市人民政府市長周軍、鐘祥市人民政府市長郭志泉出席發布會。
周軍說,70年來,大冶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實現了從“一窮二白”到“全國百強”的歷史性飛躍。地區生產總值由解放初期的4125萬元增加到2018年的623.64億元,是1952年的1512倍;財政總收入由93.4萬元增加到83.09億元,增加8896倍;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56年的63元增加到19835元,城鎮居民收入連續6年位居全省縣市榜首。
周軍表示,70年來,大冶堅持轉型發展,實現了從“礦冶之城”到“工業新城”的重大轉折。經過十年轉型發展,大冶的經濟結構實現從“以礦為主、工業獨大”到“三產并進、協調發展”,獲評中國工業“百強”縣市、中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市、新時代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優秀城市等多項殊榮。
大冶的發展史是一部資源枯竭型城市不斷轉型升級的進步史,作為決策者、推進者、建設者,周軍表示,過去,大冶吃的是資源飯,但是依賴資源“一礦獨大”,帶來的是產業結構嚴重失衡、增長方式落后、社會矛盾突出。截止2006年,我們的資源型產業經濟總量占工業經濟總量的80%;80%的投資涉及鋼鐵、水泥、鋁材,這種投資模式導致全市工業經濟加重了對能源、礦產資源的依賴性。
“為了擺脫資源對我們的束縛,我們義無反顧跳出資源詛咒,求新求變,毫不猶豫拋棄了舊有的模式,實現了從依賴資源發展到跳出資源發展的蛻變,真正意義走上了轉型發展之路。”周軍說,近年來,我們依托大冶湖國家高新區,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打造先進制造之城,大冶市現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45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88家,省級及以上技術創新平臺54家,2018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18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產業特色和清晰的接續替代產業體系。
周軍說,今天的大冶,已經站在新的起點上,面對新時代、新使命、新要求,我們將始終高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聚心聚力高質量發展,堅決打好打贏“三大攻堅戰”,爭當“全省高質量發展排頭兵”、“鄂東轉型發展領頭羊”,奮力譜寫新時代大冶高質量發展新篇章。(方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