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武漢6月13日電(方政軍陳恩富)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近期主辦的《魅力中國城》第三季啟動儀式上,國內56座城市代表、專家評委,旅游界、投資界的知名企業和媒體向湖北十堰投來羨慕的目光。
受湖北省政協副主席、十堰市委書記張維國委托,十堰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張慧莉帶隊出席本次啟動儀式。她在成果轉化分享會上表示,十堰參與《魅力中國城》兩年來,因為“魅力中國城”的知名度、美譽度和游客向往度得到極大提升,文旅產業收入大幅增加,招商引資項目持續增長,全市文化旅游產業駛入發展快車道,為十堰建設“現代新車城、綠色生態市”注入了強勁動力。
據介紹,2018年,十堰全市接待游客達到650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570億元,增長幅度達到20%以上,增幅居湖北省第一。兩年來共招商簽約文化旅游項目44個,簽約金額超過1000億元。山東高速、浙江圍海、北京偉光匯通、重慶國瑞、湖北交投、湖北中青旅等紛紛在十堰投資開發文旅項目。市委、市政府將文化旅游業作為全市第二大支柱產業進行重點培植,全力打造東方休閑養生旅游目的地和文化旅游康養高地,力爭“十三五”末旅游收入增幅達到30%以上,實現千億級產業目標。會上,房縣土城黃酒民宿文化村花田酒溪神農谷地國際生態康養度假中心項目進行了重點推介,十堰與重慶國瑞控股集團簽訂了投資50億元的十堰歡樂世界文旅項目。
在此間舉行的第十五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簡稱“文博會”)上,十堰市共簽約項目14個,總金額330多億元。其中,鄖西“天子渡口·古塞上津”特色小鎮、天河水鄉景區、馬安“特色教育小鎮”3個項目入選全省招商項目冊;以神農雞血玉為原料加工制作的“中國紅 · 武當印”系列作品在文博會湖北館亮相,吸引眾多深圳市民及客商注目。
張慧莉說,十堰40年巨變, 邁向綠色崛起。1967年4月1日,隨著張灣紅衛爐子溝村一聲“炮”響,中國工業建設序列里出現了“第二汽車制造廠”。十堰,一個僅千人的小鎮,成為東風公司的“搖籃”。因車而建、因車而興。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十堰妥善應對東風公司外遷、庫區淹沒加劇土地資源稀缺、環保壓力大等挑戰,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從“一車獨大”向“仙山秀水汽車城”闊步前行。
——從山城到山水之城。目前,十堰擁有汽車及零部件企業330多家,汽車工業資產445億元,汽車工業年產值3721億元,是全國汽車產業化程度高、集群優勢明顯的地區。然而,七溝八梁中誕生的車城,有著先天短板。東風公司1.9萬畝的用地總量,曾耗盡十堰的可用土地。2007年,十堰開始對部分低丘緩坡實施山地整理。張灣區一片45平方公里的荒山成為試驗區,政府授權企業融資建設,項目建成后,政府用受益資金償付企業融資本金及利息。十堰人稱這種模式為“以貸造地、以地生幣”,在當時是開全省乃至全國先河之舉。如今,這片荒山已成西城工業新區:1.5萬畝人造平原連片成塊,高速公路四通八達,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吸納沃爾沃、東風動力總成、東風猛士等企業170多家。從2007年到2012年,十堰共搬走山頭112座,填平溝壑86條,開挖土石方1.1億立方米,開山整地12萬多畝。2014年,鄖縣撤縣設區,十堰中心城區面積猛增120%,進一步突破城市發展空間瓶頸,形成生態濱江發展新格局,實現由山城到山水之城的歷史性跨越。十堰市市長陳新武用數字概括40年來的城市變化:“1978年,十堰市面積30平方公里、人口20萬,汽車年產量5000輛;到目前,變成超過100平方公里、100萬人,汽車產能100萬輛!”
——海陸空發力建交通樞紐。距離武漢、鄭州、西安、重慶均約500公里,十堰擁有成為區域性交通樞紐的先天優勢。1973年,襄渝鐵路通車,但此后多年,十堰的交通建設相對滯后。如今,高速公路建設率先發力。2003年、2007年,漢十高速、十漫高速先后通車,2013年,十白高速貫通,2014年,谷竹高速建成,2015年,鄖十高速通車。目前,十堰高速公路全長521公里。2009年10月1日,十堰至漢口動車開通,進一步密切了它與武漢城市圈的聯系。2018年9月5日,漢十高鐵開始全線鋪軌施工。這條全長399公里、設計時速350公里的快捷通道計劃2019年年底通車,屆時,從武漢到十堰的時間將縮短至2小時。
建機場,是十堰人長久以來的夢想。2012年10月,武當山機場拿到“準生證”。2016年2月5日,武當山機場通航,2017年旅客吞吐量87萬余人次,目前已超110萬人次。“公路、鐵路和航空的全面發展,讓十堰成為連接華中、華北、西北、西南地區的重要交通節點,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先決條件。”十堰市委書記張維國自豪地說。
——南水北調潤澤北方。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十堰作出了巨大犧牲。統計數據顯示,丹江口水庫共淹沒十堰土地52.5萬畝,移民18.2萬人;為保障一江清水持續北送,十堰每年用于水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工程的資金為15億元以上,因企業關停每年直接減少財政收入30.29億元。十堰表現出非凡的大局意識。該市全面推行河長制、出臺環境保護“一票否決”,率先推行污染防治第三方治理模式。目前,丹江口水庫水質常年保持國家二類以上標準。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累計向北方調水172億立方米,惠及京津冀豫4省市5300萬人。一庫清水環繞,讓十堰從山城變成山水之城。
——轉型升級促綠色崛起。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十堰市意識到,必須高度重視生態環保工作。2000年,十堰提出“生態立市”,積極擦亮“水源地”名片,大力發展旅游、新能源、水資源利用等環境友好型產業。目前,十堰已形成“一主四大四新”產業格局,即以汽車產業為主導,以旅游、能源、現代服務業、農產品為支撐,以智能裝備制造、生物產業、節能環保、新材料為重點,經濟轉型取得明顯成效。十堰這一座城市就包含了太極的發祥地、武當山和漢水三大中國文化元素,而十堰的魅力還遠遠不止這些。
——建設仙山秀水汽車城。“南水北調”的那一江清水,就來自十堰的丹江口水庫;皇家道場武當山也在十堰屹立;曾經在自衛反擊戰中屢立戰功的東風系列戰車和現在最前沿的猛士戰車,也是十堰汽車城一手打造的。
據數據統計顯示,參加《魅力中國城》之前,北京市六成左右的市民不知道十堰這座城市,五成左右的市民不知道“南水北調”喝的是十堰丹江口的水,四成左右的市民不知道武當山就在十堰。十堰,踏實地做事,默默地奉獻著,一旦被聚光燈照亮,它立刻閃現出迷人的風采,《魅力中國城》給了十堰人一個平臺講述他們的故事,也給了全國人民,甚至是全世界人民一個機會,去分享和珍視這段記憶。
350萬十堰人的遷移,只為一江清水北送。而今我們享受到的水資源,應當充滿感激與敬畏,這源源不斷的生命之源,好象在默默地講述著千千萬萬人葬于水下的故鄉和水上的鄉愁......
2018年4月以來,十堰與45座城市簽署 《城市旅游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開啟了城市互動。兩年來,十堰與參與魅力中國城的城市官方和民間組團、散客自駕游團隊達到1000多次,游客互動量超過1000萬人次(包括散客),人們不僅通過舞臺與十堰成為了朋友,更是通過市民之間的交流,讓城市之間互利雙贏。《魅力中國城》給了十堰梳理文化、提煉精神,重新認識發掘定義自己的機會,也給了投資商、開發商的靈感。
參加《魅力中國城》之后,十堰市委、市政府召開了全市旅游發展大會,明確在“十三五”期間將旅游打造成第二大戰略支柱產業,力爭在2020年實現旅游接待人次達到8000萬,旅游總收入突破1000億元,增幅分別達到20%、30%以上,打造成東方國際休閑養生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康養高地,成為推動十堰旅游破繭而出的最佳抓手。除黃酒村,綠松石這些十堰十分具有地方鮮明特色的寶貴資源外,通過《魅力中國城》的展演,十堰決心充分挖掘和彰顯綠松石的文化、經濟、社會價值,使綠松石成為十堰仙山、秀水、汽車城之后的又一張亮麗名片。現在的十堰,目之所及,縣縣可見旅游大項目,行行涉足旅游大投資。一座座宜居、宜業、宜游的生態旅游名城,一處處設施完善、風景宜人的旅游景區,一片片如詩如畫的特色鎮村,一個個生機盎然的產業基地,一張張歡樂幸福的笑臉,讓古老的十堰大地煥發出勃勃生機。